县域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研究--以和县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一、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综述小结 | 第12页 |
三、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主导产业理论 | 第15-24页 |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与特征 | 第15-19页 |
(一) 主导产业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主导产业的特征 | 第16-17页 |
(三) 与主导产业相关的概念 | 第17-18页 |
(四) 县域主导产业 | 第18页 |
(五) 小结 | 第18-19页 |
二、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一) 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二) 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内部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三、县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 第21-24页 |
(一) 产业关联基准 | 第21页 |
(二) 比较优势基准 | 第21-22页 |
(三) 经济规模基准 | 第22页 |
(四) 经济效益基准 | 第22-23页 |
(五) 市场需求基准 | 第23页 |
(六)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和县主导产业选择方法与指标体系 | 第24-30页 |
一、定量分析方法与适用性简评 | 第24-26页 |
(一) 层次分析法(AHP) | 第24页 |
(二)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第24-25页 |
(三) 主成分分析法(PCA) | 第25页 |
(四) 因子分析法(FA) | 第25-26页 |
二、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评价体系 | 第26-30页 |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6页 |
(二) 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含义 | 第26-30页 |
第四章 和县主导产业的选择 | 第30-47页 |
一、和县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 第30-33页 |
(一) 和县自然概况 | 第30页 |
(二) 和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三) 和县发展中的问题与定位 | 第32-33页 |
二、和县主导产业选择的定量分析 | 第33-43页 |
(一) 样本的确定 | 第33-34页 |
(二)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34-36页 |
(三) 综合得分评价 | 第36-42页 |
(四) 综合得分排序 | 第42-43页 |
(五) 定量分析结论 | 第43页 |
三、和县主导产业选择的定性分析 | 第43-46页 |
(一) 农副食品加工业 | 第43-44页 |
(二)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第44页 |
(三)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第44-45页 |
(四) 通用设备制造业 | 第45页 |
(五)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第45-46页 |
四、和县主导产业的确定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和县主导产业发展的建议 | 第47-52页 |
一、完善基础设施,为主导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 第47-48页 |
二、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主导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48-49页 |
三、做好人才工作,大力引进产业型优秀人才 | 第49-50页 |
四、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培育先导产业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第52-54页 |
一、结论 | 第52页 |
二、启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