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城市重点街区特色塑造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2 城市街区塑造相关基础研究 | 第12-17页 |
| ·概念界定 | 第12页 |
| ·街区特色 | 第12页 |
| ·特色塑造 | 第12页 |
| ·相关的基础理论 | 第12-14页 |
| ·场所理论 | 第12-13页 |
| ·城市美化运动 | 第13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3-14页 |
| ·建筑美学理论 | 第14页 |
| ·耦合分析理论 | 第14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4-16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3 城市主要街区特色分析 | 第17-39页 |
| ·城市特色分析 | 第17-21页 |
| ·山城特色 | 第17-18页 |
| ·边贸特色 | 第18-20页 |
| ·寒地特色 | 第20-21页 |
| ·街区特色构建 | 第21-25页 |
| ·城市空间总体意象 | 第21-22页 |
| ·街区特色分析 | 第22-24页 |
| ·街区特色主题定位 | 第24-25页 |
| ·街区特色构成要素分析 | 第25-38页 |
| ·街区色彩 | 第26-28页 |
| ·建筑风格 | 第28-29页 |
| ·天际线 | 第29-32页 |
| ·绿化 | 第32-33页 |
| ·街道设施 | 第33-35页 |
| ·夜景灯光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4 绥芬河城市街区特色塑造 | 第39-57页 |
| ·街区特色塑造理念 | 第39页 |
| ·街区特色塑造原则 | 第39-40页 |
| ·整体协调原则 | 第39页 |
| ·个性化原则 | 第39-40页 |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0页 |
| ·历史原真性原则 | 第40页 |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0页 |
| ·城市街区特色塑造 | 第40-56页 |
| ·商旅名街—通天路 | 第40-45页 |
| ·木业之都—花园路 | 第45-47页 |
| ·政通民和—长江路 | 第47-49页 |
| ·盛世中华—301国道 | 第49-52页 |
| ·民俗商居—青云路、山城路 | 第52-54页 |
| ·百年滨绥—大直路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