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采残煤区积水形成机制及处置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采动岩体导水裂隙研究 | 第10页 |
| ·模拟研究 | 第10-11页 |
| ·现场观测 | 第11页 |
| ·老空水的预测预报 | 第11-13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 第15-27页 |
| ·井田自然概况 | 第15-16页 |
| ·矿井地质 | 第16-22页 |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16-17页 |
| ·矿井地质条件 | 第17-22页 |
|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4页 |
| ·充水性因素分析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采空区积水的形成机制及水量预测 | 第27-63页 |
| ·充水源的分析 | 第27-29页 |
| ·大气降水 | 第27页 |
| ·地表水 | 第27-28页 |
| ·松散层含水层水 | 第28-29页 |
| ·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与灰岩水 | 第29页 |
| ·充水通道分析 | 第29-36页 |
| ·顶板垮落形成的冒落带、裂隙带 | 第30-31页 |
| ·底板破坏形成的导水裂隙带 | 第31-33页 |
| ·陷落柱 | 第33-34页 |
| ·断层 | 第34-36页 |
| ·封闭不良钻孔 | 第36页 |
| ·聚水空间分析 | 第36-41页 |
| ·采空区覆岩结构分析 | 第37-39页 |
| ·采空区积水空间的分析 | 第39-40页 |
| ·影响采空区积水的主要因素 | 第40-41页 |
| ·采空区积水量的分析 | 第41页 |
| ·采空区积水的形成机制 | 第41-43页 |
| ·充水水源分析 | 第41-42页 |
| ·充水通道分析 | 第42页 |
| ·聚水空间分析 | 第42-43页 |
| ·旧采残煤区水流运动规律研究 | 第43-53页 |
| ·裂隙岩体的渗流特征 | 第43-49页 |
| ·地下水渗流场对裂隙岩体影响研究 | 第49-53页 |
| ·南岔煤矿旧采残煤区积水情况 | 第53-63页 |
| ·旧采残煤区开采现状 | 第53-55页 |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55-62页 |
| ·采空区积水的分析 | 第62-63页 |
| 第四章 残煤开采隔离煤柱留设及封堵建筑物 | 第63-71页 |
| ·隔离煤柱的留设 | 第63-65页 |
| ·截流注浆防治水害技术 | 第65-71页 |
| ·封堵导水通道 | 第65-68页 |
| ·改造含水层为隔水层 | 第68-69页 |
| ·提高隔水层的阻水性 | 第69页 |
| ·建造地下防渗帷幕墙 | 第69-70页 |
| ·井下巷道淋水的封堵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老空水防治技术研究 | 第71-79页 |
| ·老空水预测预报的方法 | 第71-74页 |
| ·现场资料分析法 | 第71页 |
| ·钻探法 | 第71-72页 |
| ·物探法 | 第72-73页 |
| ·分析计算法 | 第73-74页 |
| ·老空水的探放技术 | 第74-7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