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长旬资源富集区人口集聚度及其变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国内进展 | 第12-14页 |
·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人口集聚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19-29页 |
·人口集聚度相关概念及地理意义 | 第19-21页 |
·人口集聚度的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人口集聚度的地理意义 | 第20-21页 |
·人口集聚度的测度方法及其改进 | 第21-23页 |
·现有研究的测度方法 | 第21-22页 |
·对现有方法的改进 | 第22-23页 |
·人口集聚度的影响因素 | 第23-29页 |
·人口集聚度的一般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资源开发与人口集聚度的关系 | 第24-29页 |
第三章 彬长旬资源富集区人口集聚度时空变化测度 | 第29-4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9-32页 |
·研究区范围界定及区位特征 | 第29页 |
·自然地理特征 | 第29-30页 |
·矿产资源分布及其开发现状 | 第30-31页 |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31-32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2页 |
·数据来源 | 第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2000年人口集聚度空间分异格局 | 第32-36页 |
·人口密度 | 第32-34页 |
·人口流动强度 | 第34-35页 |
·人口集聚度 | 第35-36页 |
·2010年人口集聚度空间分异格局 | 第36-40页 |
·人口密度 | 第36-37页 |
·人口流动强度 | 第37-39页 |
·人口集聚度 | 第39-40页 |
·2000-2010年人口集聚度格局变化 | 第40-47页 |
·人口密度变化 | 第40-41页 |
·人口流动强度变化 | 第41-42页 |
·人口集中程度变化 | 第42-44页 |
·人口集聚度变化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彬长旬资源富集区人口集聚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47-57页 |
·资源开发对人口集聚度变化的影响 | 第47-51页 |
·人口集聚度空间格局对资源开发的响应 | 第47-50页 |
·典型区域分析 | 第50-51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人口集聚度变化的影响 | 第51-55页 |
·彬长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第52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人口集聚度变化的影响 | 第52-53页 |
·资源开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53-55页 |
·城镇化对人口集聚度变化的影响 | 第55-57页 |
·城镇化现状及其对人口集聚度变化的影响 | 第55-56页 |
·现阶段彬长旬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彬长旬资源富集区人口集聚趋势及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彬长旬资源富集区人口集聚趋势 | 第57-58页 |
·对策建议 | 第58-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