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5页 |
| 1 前言 | 第15-47页 |
| ·遗传连锁图谱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15-17页 |
| ·亲本选配 | 第15页 |
| ·作图群体的类型 | 第15-17页 |
| ·遗传标记的类型 | 第17-23页 |
| ·形态学标记 | 第17-18页 |
| ·细胞学标记 | 第18页 |
| ·生化标记 | 第18-19页 |
| ·DNA 分子标记 | 第19-23页 |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3-28页 |
|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基本步骤 | 第23-24页 |
| ·多群体间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整合 | 第24-25页 |
| ·遗传连锁图谱的应用 | 第25页 |
| ·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 ·数量性状QTL定位 | 第28-47页 |
| ·常用QTL作图群体 | 第29页 |
| ·QTL 作图的统计方法 | 第29-34页 |
| ·QTL 定位常用分析软件 | 第34页 |
| ·QTL定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34页 |
| ·QTL定位与数量性状基因克隆 | 第34-35页 |
|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35-42页 |
| ·小麦品质性状 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42-47页 |
|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47-4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7-4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8页 |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8页 |
| ·主要农艺性状的 QTL 分析 | 第48页 |
| ·主要品质相关性状 QTL 分析 | 第48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48-55页 |
| ·供试材料 | 第48-49页 |
| ·技术路线 | 第49-50页 |
| ·试验地点 | 第50页 |
| ·试验方法 | 第50-55页 |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50页 |
| ·农艺性状调查与品质指标测定 | 第50-51页 |
| ·基因组 DNA 提取和纯化 | 第51-52页 |
| ·基于 PCR 原理的分子标记分析 | 第52-54页 |
| ·基因型记录 | 第54页 |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54页 |
| ·表型数据分析及 QTL 检测 | 第54-55页 |
| ·QTL 命名规则 | 第55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5-112页 |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55-65页 |
| ·多态性引物筛选和群体扫描 | 第55-56页 |
| ·中国春缺四体定位 | 第56-59页 |
|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第59-65页 |
| ·主要农艺性状的 QTL 分析 | 第65-99页 |
| ·产量相关性状的 QTL 分析 | 第65-85页 |
| ·株高及节间长度的 QTL 分析 | 第85-95页 |
| ·生育时期QTL 分析 | 第95-96页 |
| ·旗叶性状的QTL定位 | 第96-99页 |
| ·品质性状的 QTL 分析 | 第99-112页 |
| ·品质性状的表型变异 | 第99-101页 |
| ·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 ·品质性状的 QTL 分析 | 第102-112页 |
| 5 讨论 | 第112-117页 |
| 5.1 原因–结果条件 QTL 分析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 第112-113页 |
| ·QTL位点的“一因多效性”和性状的相关性 | 第113-114页 |
| ·利用品种间杂交组合构建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4-115页 |
| ·与前人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115-117页 |
| 6 结论 | 第117-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