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1. 绪论 | 第15-18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页 |
·本文创新和不足 | 第16-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关于我国保险会计标准的研究 | 第18-20页 |
·对于国际保险会计标准的研究 | 第20-22页 |
3. 保险会计标准的发展历程 | 第22-32页 |
·会计标准概念 | 第22-23页 |
·会计标准内涵和特点 | 第22-23页 |
·我国会计标准的发展简介 | 第23页 |
·保险会计标准的内涵 | 第23-24页 |
·国内保险会计标准从制度到准则的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保险会计旧标准(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保险会计新标准(准则)时期 | 第25-27页 |
·国内保险会计标准从制度到准则的必然性分析 | 第27-32页 |
·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是我国保险会计标准从制度到准则的内在条件 | 第27-28页 |
·保险会计制度不适应我国保险行业的飞速发展是我国保险会计标准从制度到准则的主要原因 | 第28-30页 |
·保险行业国际化程度日益趋高是会计标准从制度到准则的巨大动因 | 第30-32页 |
4. 保险会计新旧标准的比较 | 第32-39页 |
·保险合同新准则的突破之处 | 第32-36页 |
·对象、形式和业务分类更加先进 | 第32-33页 |
·对于保险合同判定科学引入保险风险因素 | 第33页 |
·保费收入的计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 第33-34页 |
·准备金计量标准引入准备金充足性测试概念 | 第34-35页 |
·信息披露内容扩大,覆盖更广 | 第35-36页 |
·《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对于保险合同新准则的补充 | 第36-39页 |
·对于保险合同判定上的补充 | 第36-37页 |
·对于保费收入计量的完善 | 第37页 |
·对于准备金计量标准的补充 | 第37-39页 |
5. 保险会计标准的国际比较 | 第39-48页 |
·国际通用会计标准介绍 | 第39-40页 |
·国际保险会计标准的介绍 | 第40-41页 |
·先进国家的保险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性 | 第41-42页 |
·美国保险会计标准 | 第41-42页 |
·英国保险会计标准 | 第42页 |
·我国保险会计新标准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的趋同性 | 第42-43页 |
·同样引入了重大保险风险因素来判断是否保险合同 | 第42页 |
·都对混合保险进行分拆处理 | 第42-43页 |
·同样用最优原则等类似的保险责任储备金率确定方法 | 第43页 |
·都以公允价值为计量 | 第43页 |
·我国保险会计准则国际比较差异 | 第43-45页 |
·保险合同计量模式的选择 | 第44页 |
·政策变更的规定不同 | 第44页 |
·涉及方面差异和信息披露差异 | 第44-45页 |
·再保险准则方面不同 | 第45页 |
·保险会计标准国际差异分析 | 第45-48页 |
·保险合同计量模式 | 第45-46页 |
·政策变更的规定 | 第46页 |
·市场经济水平决定涉及方面少 | 第46-47页 |
·再保险准则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 第47-48页 |
6. 我国保险会计新标准的影响 | 第48-58页 |
·保险会计新标准的积极影响 | 第48-51页 |
·新标准对寿险业务的积极影响 | 第48-49页 |
·新标准对产险业的积极影响 | 第49-50页 |
·随着信息披露程度的提高,保险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提高,进一步满足表报使用者的需求 | 第50页 |
·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 第50-51页 |
·保险会计新标准在保险实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51-58页 |
·保单成本费用化抑制寿险新业务,影响国内保险公司竞争力 | 第51-52页 |
·再保险合同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有限风险再保险出现滥用危机 | 第52-54页 |
·新准备金评估标准存在可操控空间,影响信息质量 | 第54-55页 |
·新型保险产品方面缺乏细则规范,存在会计问题 | 第55-57页 |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难度增大 | 第57-58页 |
7. 对我国保险会计标准的建议 | 第58-64页 |
·对保单取得成本进行递延 | 第58页 |
·借鉴美国再保险监管模式,完善我国的再保险会计准则 | 第58-59页 |
·进一步规范准备金评估标准,加强内控 | 第59-60页 |
·加强对新型保险产品的会计规范 | 第60-62页 |
·逐步实现会计标准和监管政策的分离 | 第62-63页 |
·继续开展保险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建设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