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本罪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立法背景分析 | 第10-15页 |
一、我国现有立法情况 | 第10-11页 |
二、增设本罪的必要性 | 第11-15页 |
(一) 国内因素:司法实务的迫切需求 | 第11-14页 |
(二) 国际因素:国际公约的义务承担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增设本罪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 第15-17页 |
第三节 本罪名对原有体系的影响 | 第17-19页 |
一、本罪名对原有罪名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 第17-18页 |
二、本罪名对受贿罪体系的影响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认定 | 第19-28页 |
第一节 主体的界定 | 第19-24页 |
一、近亲属范围的界定 | 第19-21页 |
二、关系密切的人概念的厘清 | 第21-24页 |
第二节“利用影响力”的界定 | 第24-28页 |
一、“影响力”的理解和解释 | 第24-25页 |
二、“影响力”利用方式的界定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外国立法情况及立法建议 | 第28-32页 |
第一节 国际公约及其他国家(地区)的立法情况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完善本罪的立法建议 | 第29-32页 |
一、完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立法的原则 | 第29-30页 |
二、完善受贿犯罪要件的立法建议 | 第30-31页 |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范围的的明确和完善 | 第30页 |
(二) 本罪犯罪对象的范围应在一定程度内合理扩大 | 第30页 |
(三) 完善本罪主观方面要件,实现贿赂犯罪处罚平衡 | 第30-31页 |
三、取消本罪的“门槛”,增加相应的资格刑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