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一、大等喊的社区背景介绍 | 第11-14页 |
| (一) 大等喊基本情况介绍 | 第11-12页 |
| 1. 气候条件优越 | 第11页 |
| 2. 交通区位优势 | 第11-12页 |
| 3.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 第12页 |
| (二) 大等喊的特点 | 第12-14页 |
| 1. 大等喊是典型的水傣村落 | 第12-13页 |
| 2. 大等喊处于神圣帷幕的庇护之下 | 第13-14页 |
| 二、傣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介绍 | 第14-26页 |
| (一) 傣族民事纠纷解决组织介绍 | 第14-17页 |
| 1. “滚套”——解决傣族民事纠纷的民间组织 | 第14-16页 |
| 2. 村委会——解决傣族民事解纷的官方组织 | 第16-17页 |
| 3. 两种组织的互动与合作 | 第17页 |
| (二) 傣族民事纠纷解决途径介绍 | 第17-24页 |
| 1. 私下协商解决纠纷 | 第18-19页 |
| 2. 村委会解纷 | 第19-22页 |
| 3. “滚套”解纷 | 第22-23页 |
| 4. 村委会和“滚套”联合解纷 | 第23-24页 |
| (三) 傣族民事解纷途径与纠纷类型之关系分析 | 第24-26页 |
| 三、傣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评析 | 第26-32页 |
| (一) 傣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主要特征 | 第26-30页 |
| 1. 解纷组织方面的特征 | 第26-27页 |
| 2. 纠纷解决过程中的特征 | 第27-28页 |
| 3. 纠纷解决程序上的特征 | 第28-30页 |
| (二) 形成傣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 1. 国家权力的渗透 | 第30页 |
| 2. 高度熟人化的社会 | 第30-31页 |
| 3. 虔诚的宗教信仰 | 第31-32页 |
| 四、傣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在现代社会的境遇 | 第32-36页 |
| (一) 傣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尴尬 | 第32-34页 |
| 1. 傣族传统解纷组织的解纷职能受到削弱 | 第32页 |
| 2. 傣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陷入偶然的功能性障碍 | 第32-34页 |
| 3. 极端的纠纷处理结果与国家法律产生激烈冲突 | 第34页 |
| (二) 傣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趋势 | 第34-36页 |
| 1. 国家权力进一步介入的必然性 | 第34-35页 |
| 2. 与国家法律的融合与协调进一步加深 | 第35-36页 |
| 五、傣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对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启示 | 第36-40页 |
| (一) 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路径意义 | 第36-37页 |
| (二) 加大对民族调解的研究 | 第37-38页 |
| (三) 加强与传统权威组织的合作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