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AM真菌及其分离培养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5页 |
|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AM真菌分类学进展 | 第12-14页 |
| ·AM真菌生活史 | 第14-16页 |
| ·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AM真菌 | 第16-17页 |
| ·AM真菌培养方法 | 第17-20页 |
| ·AM真菌的应用 | 第20-21页 |
|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21-2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 ·样品采集 | 第25页 |
|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 ·仪器设备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5-26页 |
| ·测定根系侵染率 | 第26页 |
| ·诱集培养扩繁AM真菌 | 第26-27页 |
| ·实验室诱集培养 | 第26-27页 |
| ·单孢接种 | 第27页 |
| ·收获及测定 | 第27页 |
| ·AM真菌孢子的分离与鉴定 | 第27-29页 |
| ·AM真菌孢子的分离 | 第27页 |
| ·AM真菌鉴定 | 第27页 |
| ·AM真菌孢子的保存 | 第27-28页 |
| ·AM真菌孢子多样性指标 | 第28页 |
| ·孢子表面消毒 | 第28-29页 |
| ·孢子萌发 | 第29-30页 |
| ·水琼脂萌发方法 | 第29页 |
| ·醋酸纤维素滤膜sandwich法萌发 | 第29页 |
| ·孢子萌发率检测 | 第29-30页 |
|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1-42页 |
| ·植物种类及菌根侵染状况 | 第31-33页 |
| ·植物种类 | 第31-32页 |
| ·AM真菌侵染状况 | 第32-33页 |
| ·AM真菌多样性 | 第33-36页 |
| ·AM真菌种类 | 第33页 |
| ·AM真菌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 | 第33-34页 |
| ·样地不同AM真菌种的孢子密度和相对多度 | 第34-35页 |
| ·AM真菌优势种和常见种 | 第35-36页 |
| ·AM真菌的分离培养 | 第36-38页 |
| ·诱集培养获得的种类 | 第36-37页 |
| ·诱集培养AM真菌孢子密度 | 第37页 |
| ·诱集培养前后孢子数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 ·AM真菌菌株的获得 | 第38页 |
| ·AM真菌各菌株孢子萌发 | 第38-42页 |
| ·孢子萌发形态特征 | 第38-39页 |
| ·AM真菌孢子萌发率 | 第39-40页 |
| ·AM真菌孢子萌发速率 | 第40-42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42-45页 |
| ·AM真菌与植物共生特性 | 第42-43页 |
| ·植物根际AM真菌种类 | 第43页 |
| ·AM真菌的诱集培养 | 第43页 |
| ·AM真菌菌株的获得 | 第43-44页 |
| ·AM真菌孢子的萌发率 | 第44-45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展望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附录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