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中国儿童电影创作本位理论的回归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1章 儿童电影发展的阶段性 | 第11-22页 |
| ·1922-1949教化意味的儿童电影 | 第11-14页 |
| ·故事情节曲折,折射社会现实矛盾 | 第12-13页 |
| ·流浪儿题材的影片居多 | 第13-14页 |
| ·1950-1979 政治色彩浓厚的儿童电影 | 第14-17页 |
| ·先进帮后进,思想转变型的故事模式 | 第14-15页 |
| ·战争题材儿童形象的小英雄化 | 第15-16页 |
| ·儿童生活和思想的政治化 | 第16-17页 |
| ·80 年代回归"儿童"的儿童电影 | 第17-19页 |
| ·儿童形象的性格化和多元化 | 第17-18页 |
| ·校园题材的新开拓 | 第18-19页 |
| ·90 年代以来危机与发展并存的儿童电影 | 第19-22页 |
| ·市场化生存的危机 | 第19-20页 |
| ·多元探索中的行进 | 第20-22页 |
| 第2章 儿童电影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9页 |
| ·教化思想严重 | 第22-23页 |
| ·儿童电影的成人化取向 | 第23-25页 |
| ·审美娱乐的缺失 | 第25-29页 |
| ·游戏精神 | 第25-26页 |
| ·智慧的想象 | 第26-27页 |
| ·快乐原则 | 第27-29页 |
| 第3章 儿童本位理念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 | 第29-40页 |
| ·"儿童本位"的由来与内涵 | 第29-32页 |
| ·"儿童本位"的由来 | 第29-31页 |
| ·儿童本位的内涵 | 第31-32页 |
| ·孩子们:电影的出发点和归宿 | 第32-40页 |
| ·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 | 第33-34页 |
| ·理解孩子们的需要 | 第34-36页 |
| ·发掘儿童生命中的价值 | 第36-40页 |
| 第4章 全球化语境中儿童电影的出路 | 第40-47页 |
| ·创作上回归儿童本位 | 第40-44页 |
| ·回归儿童生活 | 第40-42页 |
| ·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 | 第42-44页 |
| ·发行上市场化运作 | 第44-47页 |
| ·探索适应中国市场的发行道路 | 第44-45页 |
| ·拓宽儿童电影的融资渠道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