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金属陶瓷材料论文

一氧化钛基金属陶瓷仿金材料的开发及相关机理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1页
   ·选题背景第11-12页
   ·文献综述第12-30页
     ·仿金合金研究综述第12-20页
     ·一氧化钛的性能、合成及应用第20-22页
     ·陶瓷增韧方法及金属陶瓷第22-24页
     ·金属/陶瓷润湿研究概况第24-28页
     ·非发光物体的颜色及定量测量方法第28-30页
   ·小结第30-31页
第二章 试验方案及研究方法第31-36页
   ·基本思路第31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1-32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2-33页
   ·主要技术路线第33页
   ·实验研究方法第33-36页
     ·一氧化钛合成工艺及动力学研究第33页
     ·仿金材料颜色定量测定和比较第33页
     ·润湿性研究第33页
     ·金属陶瓷制备研究方法第33-35页
     ·物相分析(XRD)第35页
     ·微区成分和元素分布(EDS)第35页
     ·组织形貌(SEM)第35页
     ·差热分析(DTA)和线膨胀系数测定第35-36页
第三章 一氧化钛粉末的合成研究第36-49页
   ·合成方法的选择第36-37页
   ·钛-氧体系初步分析第37-38页
   ·实验方法、原料及工艺流程第38-39页
   ·合成实验第39-46页
     ·TiO_2-Ti烧结合成第39-41页
     ·机械活化-低温烧结合成一氧化钛第41-46页
   ·动力学分析第46-48页
   ·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一氧化钛的性能研究第49-74页
   ·金属的中间氧化态及一氧化钛的相对稳定性分析第49-51页
   ·非化学计量一氧化钛氧指数范围的确定第51-55页
     ·研究方法第51页
     ·实验过程及结果第51-55页
   ·一氧化钛的颜色及其随氧指数的变化规律第55-67页
     ·研究方法第56页
     ·颜色测量装置及方法第56-57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7-65页
     ·显色本质及一氧化钛显色机理第65-67页
   ·一氧化钛抗变色、耐蚀性能研究第67-72页
     ·耐候性第68页
     ·高温抗氧化性第68-69页
     ·室外环境、家庭气氛、泥土中抗变色性能第69-70页
     ·人工汗液浸泡实验第70-71页
     ·氯化钠溶液、氨水、硫酸、盐酸腐蚀实验第71-72页
   ·TiO与TiN之间的比较第72-73页
   ·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一氧化钛/金属(合金)润湿性研究第74-94页
   ·引言第74页
   ·润湿性的表征与测量方法第74-75页
   ·试验装置与研究方法第75-77页
     ·润湿性研究第75-77页
     ·润湿界面研究第77页
   ·结果与讨论第77-91页
     ·铁族元素与一氧化钛之间的润湿性第78-80页
     ·金属铜与一氧化钛之间的润湿性第80-82页
     ·金属铝与一氧化钛之间的润湿性第82-84页
     ·元素硅与一氧化钛之间的润湿性第84-86页
     ·金属锰与一氧化钛之间的润湿性第86-87页
     ·Fe-C在一氧化钛上的润湿性第87-89页
     ·FeCr合金在TiO_(1.14)上的润湿性第89-91页
   ·金属/一氧化钛润湿机理探讨第91-92页
   ·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一氧化钛基金属陶瓷仿金材料粘结相的研究第94-111页
   ·引言第94页
   ·添加合金元素改善润湿及界面特性第94-103页
     ·Si、Mn、C对FeCr合金润湿及界面的影响第94-101页
     ·Ni对FeCrSi合金在YiO_(1.14)上润湿性及界面的影响第101-103页
     ·粘结相基本成份的确定第103页
   ·FeCrNiSi与Ti_(1.14)之间的匹配及性能第103-109页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03-104页
     ·FeCrSi-TiO_(1.14)界面研究第104-107页
     ·相间热膨胀系数的匹配第107-109页
     ·FeCrNiSi合金强度、塑性、耐蚀性和颜色第109页
   ·小结第109-111页
第七章 一氧化钛基金属陶瓷仿金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111-132页
   ·引言第111页
   ·基本思路与方法第111-113页
     ·基本思路第111-112页
     ·实验方法第112-113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3-129页
     ·烧结过程体系分析第113-114页
     ·TiO_(1.14)-FeCrSi差热分析第114-116页
     ·金属陶瓷中最低Si含量的确定第116-117页
     ·原始粉末粒度对最低Si含量和烧结体性能的影响第117-119页
     ·烧结工艺的控制第119页
     ·金属陶瓷组织及断口形貌分析第119-121页
     ·一氧化钛基金属陶瓷晶粒长大机制第121-122页
     ·塑性合金相增韧机理第122-124页
     ·金属陶瓷的颜色与粘结相含量之间的关系第124-126页
     ·仿金材料的物理性能第126-127页
     ·金属陶瓷耐蚀、抗变色性能第127-128页
     ·仿金材料的导电性及实现线切割加工的可能性第128-129页
   ·一氧化钛基金属陶瓷、氮化钛、铜基合金仿金材料间的比较第129-130页
   ·小结第130-132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32-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1页
作者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合型镁质胶凝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
下一篇:第二相对MoSi2材料制备与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