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合同法论文

缔约上过失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中文)第1-6页
目录第6-11页
前言第11-13页
第一章 缔约上过失制度基本理论研究第13-42页
 第一节 缔约上过失制度的历史渊源第13-18页
  一、 耶林对于缔约上过失制度的发现第13-17页
  二、 德国民法典对耶林学说的采纳第17-18页
 第二节 缔约上过失制度发展的制度上原因第18-20页
  一、 侵权法的不足第18-19页
  二、 合同法的不足第19页
  三、 诉讼时效第19页
  四、 举证责任倒置(Beweislastverteilung)第19-20页
 第三节 缔约上过失制度的法律基础第20-29页
  一、 侵权行为学说第20-22页
   1、 行为义务之建立(BegründungVonHandlungspflicht)第21页
   2、 履行辅助人责任(Gehilfenhaftung)第21页
   3、 消灭时效(Verj?rhung)第21页
   4、 举证责任第21-22页
   5、 一般财产损害(AllgemeinerVerm?gensverletzungen)第22页
   6、 损害赔偿之范围第22页
  二、 契约行为说第22-24页
   1、 目的契约说第22-23页
   2. 法律类推适用说第23页
   3. 信赖说第23页
   4. 法定特别结合说第23-24页
   5. 社会接触说第24页
   6. 社会安全说第24页
  三、 侵权行为及契约行为双重基础说第24-25页
  四、 作者关于缔约上过失契约性质的见解第25-27页
   1、 关于缔约上过失契约性质的一般理由第25-26页
   2、 缔约上过失为类似契约的、法定的债的关系第26-27页
  五、作者关于缔约上过失具体契约责任基础的见解第27-29页
   1、 对德国诸多契约学说的见解第27页
   2、 缔约上过失的责任基础——信赖第27-29页
 第四节 缔约上过失的概念、考量因素与法律效果第29-35页
  一、 缔约上过失的概念第29-30页
  二、 缔约上过失责任构成的考量因素第30-34页
   1、 先合同义务第31-32页
   2、 违反先合同义务人的过错第32-34页
  三、 缔约上过失的法律效果第34-35页
 第五节 缔约上过失制度对各国立法的影响第35-42页
  一、 没有缔约上过失制度立法的国家第35-37页
  二、 立法上继受缔约上过失制度的国家与地区第37-38页
  三、 国际公约对缔约上过失制度的接受第38-39页
  四、 英美法上与缔约上过失功能相似的制度第39-40页
  结语第40-42页
第二章 缔约上过失之类型第42-72页
 第一节 缔约上过失类型概论第42-44页
 第二节 缔约之际之加害行为的缔约上过失责任第44-47页
  一、 概念第44页
  二、 缔约之际之加害行为的基础第44-45页
  三、 缔约之际加害行为构成的要件第45-47页
  四、 缔约之际保护义务的结束时间第47页
 第三节 中断缔约之缔约上过失责任第47-55页
  一、 中断缔约构成缔约上过失的界限第48-49页
  二、 谈判交涉的进展情况与中断缔约第49-51页
  三、 中断缔约当事人可归责性判断因素第51-52页
  四、 预备性合同(preliminaryNegotiation)违反与中断缔约第52-54页
  五、 合同形式与中断缔约第54-55页
 第四节 缔结之际的说明义务违反第55-63页
  一、 缔结之际的说明义务违反之意义第55-56页
  二、 缔结之际的说明义务违反的理论基础第56-57页
  三、 说明义务存在的具体判定因素第57-58页
  四、 说明义务(Aufklaerungspflichten)之典型案例第58-59页
  五、 说明义务违反与相关概念的区分第59-63页
   1、 说明义务违反与诈欺的区分第59-60页
   2、 说明义务违反与瑕疵担保责任的区别第60-61页
   3、 说明义务的违反与默示担保制度第61页
   4、 说明义务违反与不实陈述制度第61-63页
 第五节 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第63-72页
  一、 理论产生及概述第63-64页
  二、 该理论的法律基础第64页
  三、 德国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判例的发展第64-66页
   1、 帝国法院时期的判例第64-65页
   2、 联邦最高法院对于附保护第三人效力制度的认可第65页
   3、 对第三人的缔约磋商之际保护义务第65-66页
  四、 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构成前提第66-67页
  五、 第三人责任契约第67-68页
  六、 专家责任与第三人责任契约第68-70页
  七、 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与商品制造责任。第70页
  结语第70-72页
第三章 英美法上缔约上过失的对应物——允诺禁反悔制度研究第72-97页
 第一节 允诺禁反悔的历史渊源第73-76页
  一、 损害赔偿之诉(assumpsit)与允诺禁反悔第73-74页
  二、 约因与允诺禁反悔第74-76页
  三、 衡平禁反悔与允诺禁反悔第76页
 第二节 允诺禁反悔的概念、发展阶段及其性质第76-80页
  一、 允诺禁反悔的概念第77-78页
  二、 路易斯安娜州民法典第1967条第78-79页
  三、 允诺禁反悔的四个阶段:第79-80页
  四、 允诺禁反悔的性质:契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第80页
 第三节 允诺禁反悔的适用范围第80-84页
  一、 家庭允诺和赠与(FamilyPromisesandGifts)第81-82页
  二、 承包商的投标行为(ContractorBids)第82页
  三、 正在形成的合同(OntheCuspofContract)第82页
  四、 缺乏现有欺诈法(statuteoffrauds)要求的书面正式合同要件第82-83页
  五、 已完成的合同(PasttheCusp:CompletedBargains)第83-84页
 第四节 认定允诺禁反悔成立之考量因素第84-88页
  一、 实质性的信赖与损害第84-86页
  二、 可预见性(foreseeability)第86-87页
  三、 其他考量因素第87-88页
   1、 无清楚和明确的允诺第87-88页
   2、 在法规授权范围内的政府机关行为第88页
   3、 以非正当的条件(unconscionablecircumstances)来否定欺诈法之适用第88页
 第五节 合同法的传统与允诺禁反悔第88-91页
  一、 允诺禁反悔原则独立的观点第89页
  二、 处于补充地位的观点第89-91页
 第六节 允诺禁反悔的法律效果——信赖利益的研究第91-97页
  一、 信赖利益的概念第91-92页
  二、 信赖利益在合同法中的位置第92-93页
  三、 信赖利益与期待利益的关系第93-95页
  结语第95-97页
第四章 缔约上过失制度对古典合同法的影响第97-124页
 第一节 古典合同法的基本结构第97-100页
  一、 古典合同法的灵魂——契约自由第97-98页
  二、 古典合同法的基本结构第98-99页
  三、 对古典合同法结构的评价第99-100页
 第二节 缔约上过失制度的新的价值基础第100-108页
  一、 缔约上过失制度的新的价值基础第101-105页
   1、 缔约上过失的社会正义基础第101-102页
   2、 缔约过失的道德基础第102-103页
   3、 缔约过失的经济基础第103-105页
  三、 缔约上过失演进的桥梁——诚实信用原则第105-108页
   1、 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及发展阶段第105-107页
   2、 诚实信用原则的模糊性第107-108页
 第三节 缔约上过失理论对司法方法的改变——对法官造法的承认第108-118页
  一、 缔约上过失制度与法官造法第109-111页
  二、 缔约上过失理论与以裁判为中心职能的法律第111-116页
   1、 判例可否以及如何作为裁判的依据第112-113页
   2、 法官裁判中的价值判断第113-114页
   3、 法律构成技术第114-116页
  三、 法律发展与“法官造法”第116-118页
 第四节 古典合同法理论重构的努力第118-124页
  一、 缔约过失理论——契约前义务的发展第118-120页
  二、 富勒的合同利益分析理论第120页
  三、 关系契约第120-122页
  结语第122-124页
第五章 缔约上过失责任制度在我国的建立第124-148页
 第一节 缔约过失制度研究综述第124-126页
 第二节 现行民事责任及契约责任之评介第126-132页
  一、 债务与民事责任体系第126-129页
  二、 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第129-132页
 第三节 我国民法上的缔约过失制度及其类型第132-148页
  一、 我国《合同法》上缔约上过失的比较立法例第133-134页
  二、 契约无效或不成立的责任第134-137页
  三、 缔约之际对他人人身、财产的保护义务第137-138页
  四、 中断缔约第138-143页
   1、 中断缔约的立法理由说明第138-140页
   2、 我国是否建立了完整的中断缔约过失制度?第140-141页
   3、 中断缔约问题可否由其他制度解决?第141-142页
   4、 我国中断缔约的案例第142-143页
  五、 关于说明义务第143-144页
  六、 有关商业秘密的缔约过失责任第144-145页
  七、 我国是否存在第三人责任契约?第145-146页
  八、 缔约上过失责任之损害赔偿范围第146-147页
  结语第147-148页
结论第148-149页
参考书目第149-156页
后记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市民话语的文化形态--《论语》杂志研究
下一篇:20世纪晚期中国女性文学分裂意识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