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 第1-22页 |
1.1. 城市景观水体在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功能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我国城市水体景观的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1.3. 城市水体景观的主要污染源及其特征 | 第11-12页 |
1.3.1. 点源污染源 | 第11页 |
1.3.2. 非点源污染 | 第11-12页 |
1.4. 微污染水体或轻度污染水体处理技术概述 | 第12-19页 |
1.4.1. 常规生物处理技术 | 第12-15页 |
1.4.2. 污水处理生态技术 | 第15-19页 |
1.5. 试验的背景、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9-22页 |
1.5.1. 试验背景 | 第19页 |
1.5.2. 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1.5.3. 试验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20-22页 |
2. 原水情况、试验方法及初步方案试验 | 第22-36页 |
2.1. 试验原水水量和水质 | 第22-25页 |
2.1.1. 原水水量 | 第22页 |
2.1.2. 原水水质 | 第22-25页 |
2.2. 试验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25页 |
2.3. 初步方案试验流程及主要构筑物 | 第25-28页 |
2.4. 初步方案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28-35页 |
2.4.1. 试验过程 | 第28页 |
2.4.2. 试验结果及去除效果分析 | 第28-35页 |
2.5. 小结 | 第35-36页 |
3. 新试验方案的确定及试验安排 | 第36-44页 |
3.1. 试验方案的改进 | 第36-40页 |
3.1.1. 自然复氧过程 | 第36-39页 |
3.1.2. 植物床对有机物及氮、磷的去除机理 | 第39-40页 |
3.2. 改进后的试验工艺流程与试验装置 | 第40-42页 |
3.2.1. 改进后的工艺流程 | 第40页 |
3.2.2. 主要构筑物及所用填料的选择 | 第40-42页 |
3.3. 试验安排 | 第42-43页 |
3.4. 试验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43-44页 |
4. 生物滤沟的启动 | 第44-55页 |
4.1. 生物滤沟的启动过程 | 第44-46页 |
4.1.1. 启动方式的选择 | 第44-45页 |
4.1.2. 启动期间原水水质 | 第45页 |
4.1.3. 生物滤沟的启动过程 | 第45-46页 |
4.2. 生物滤沟的启动结果 | 第46-53页 |
4.2.1. 污染指标的去除情况及原因分析 | 第46-52页 |
4.2.2. 填料上生物膜的生长情况 | 第52-53页 |
4.2.3. 植物的生长情况 | 第53页 |
4.3. 启动方式的特点 | 第53-54页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5. 生物滤沟处理受污染河水运行性能试验研究 | 第55-86页 |
5.1. 试验安排 | 第55页 |
5.2. 数据预处理 | 第55-56页 |
5.3. 试验结果 | 第56-59页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70页 |
5.4.1. 生物滤沟好氧段污染物去除机理分析 | 第59-62页 |
5.4.2. 植物床的特点及净化机理分析 | 第62-69页 |
5.4.3. 凤眼莲净化机理分析 | 第69-70页 |
5.5. 生物滤沟内的推流态特征分析 | 第70-77页 |
5.5.1. 生物量的分布与有机物沿沟长的降解规律 | 第70-72页 |
5.5.2. 生物滤沟内溶解氧的分布与氨氮沿沟长的降解规律 | 第72-75页 |
5.5.3. SS、浊度及TP在生物滤沟内的降解规律 | 第75-77页 |
5.6. HRT对生物滤沟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77-83页 |
5.6.1. HRT及负荷率对生物滤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8-80页 |
5.6.2. HRT对生物滤沟沿程去除污染物的影响 | 第80-83页 |
5.7. 温度和季节对生物滤沟运行性能的影响 | 第83-84页 |
5.8. 小结 | 第84-8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6-9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6.2. 生物滤沟的改进建议 | 第87页 |
6.3. 生物滤沟处理工艺的发展展望 | 第87-90页 |
6.3.1. 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 | 第88页 |
6.3.2. 城市暴雨径流及合流制暴雨溢流的处理 | 第88页 |
6.3.3. 农业径流的处理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