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23页 |
张炳厚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研究 | 第23-61页 |
第一部分 张炳厚教授学术渊源 | 第23-34页 |
1 张炳厚教授简介 | 第23页 |
2 学术渊源 | 第23-34页 |
·孜孜不倦,精求古训 | 第23-29页 |
·学艺有道,博采众长 | 第29-34页 |
第二部分 张炳厚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总结 | 第34-61页 |
1 张炳厚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第34-41页 |
·以"脏腑辨证"为核心,诊病严格遵循三大原则 | 第34-35页 |
·顺其性即为补补其正即为顺 | 第35-37页 |
·重视补肾,尤重滋补肾阴 | 第37页 |
·创制类方,以简驭繁 | 第37-39页 |
·喜用成方,用药广泛 | 第39-40页 |
·善用虫类药治疗痛证,为"治痛名家" | 第40-41页 |
2 张炳厚教授诊疗经验总结 | 第41-61页 |
·张炳厚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 | 第41-44页 |
·张炳厚教授治疗胃痛经验 | 第44-46页 |
·张炳厚教授应用滋生青阳汤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 | 第46-48页 |
·张炳厚教授治疗失眠经验 | 第48-50页 |
·张炳厚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 第50-52页 |
·张炳厚教授治疗咳嗽经验 | 第52-54页 |
·张炳厚教授治疗内伤发热经验 | 第54-56页 |
·张炳厚教授治疗月经不调经验 | 第56-57页 |
·张炳厚教授应用清肝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经验 | 第57-58页 |
·张炳厚教授应用五皮五藤饮治疗皮疹经验 | 第58-61页 |
张炳厚教授应用虫类药治疗痛证与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研究 | 第61-124页 |
中文摘要 | 第61-64页 |
ABSTRACT | 第64-6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69-76页 |
1 虫类药的历史沿革 | 第69-71页 |
2 虫类药的功效及应用 | 第71-73页 |
·虫类药治疗痛证 | 第71-72页 |
·虫类药治疗内科杂症 | 第72页 |
·虫类药治疗肿瘤 | 第72-73页 |
·虫类药治疗肾病 | 第73页 |
·虫类药治疗皮肤病 | 第73页 |
3 药理研究 | 第73-76页 |
·免疫调节作用 | 第74页 |
·抗血栓、溶栓和改善血液循环 | 第74页 |
·抗炎、镇痛作用 | 第74页 |
·抑制、杀灭微生物作用 | 第74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74-76页 |
第二部分 张炳厚教授应用虫类药治疗痛证的临床研究 | 第76-112页 |
前言 | 第76-78页 |
1 痛证的病因病机 | 第76-77页 |
2 痛证的治疗 | 第77-78页 |
研究方法 | 第78-8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7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78-79页 |
·文献研究 | 第78-79页 |
·深度访谈 | 第79页 |
·临床数据 | 第79页 |
3 研究内容 | 第79-82页 |
·临床资料 | 第79-80页 |
·数据分析 | 第80页 |
·数据统计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106页 |
1 痛证医案数据库疾病分类 | 第82-83页 |
2 痛证医案数据库证型 | 第83-84页 |
3 痛证数据库使用方剂 | 第84-85页 |
4 痛证数据库使用药物 | 第85-86页 |
5 痛证数据库中虫类药物分析 | 第86-95页 |
·痛证数据库中虫类药物使用频数 | 第86-87页 |
·痛证数据库虫类药功效分析 | 第87页 |
·痛证数据库虫类药归经分析 | 第87-88页 |
·痛证数据库虫类药药性分析 | 第88-89页 |
·痛证数据库虫类药药味分析 | 第89页 |
·常用虫类药总结 | 第89-95页 |
6 张炳厚痛证数据库痹证治疗经验分析 | 第95-100页 |
7 张炳厚痛证数据库头痛治疗经验分析 | 第100-106页 |
·川芎茶调散类方治疗外感风寒、风热、风湿头痛及多种内伤头痛 | 第100-103页 |
·滋生青阳汤治疗肝阳、肝风、肝火头痛 | 第103-104页 |
·用经验方治疗五官疾病所致头痛 | 第104-106页 |
讨论 | 第106-110页 |
1 "不通则痛",治疗以"通"为用 | 第106-107页 |
2 从肝论治痛证 | 第107-108页 |
3 使用类方,共性个性兼顾 | 第108-109页 |
4 创新观点 | 第109-110页 |
·深刻理解,扩大应用范围 | 第109-110页 |
·虫类药的服用方法 | 第110页 |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三部分 应用虫类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研究 | 第112-124页 |
前言 | 第112页 |
临床资料 | 第112页 |
诊疗标准 | 第112-114页 |
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12-113页 |
2 慢性肾炎脾肾气虚、湿热血瘀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13页 |
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13页 |
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13页 |
5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13页 |
6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13-114页 |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第113-114页 |
·慢性肾炎蛋白尿疗效标准 | 第1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14-11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4页 |
3 样本量 | 第114页 |
4 随机方法 | 第114页 |
5 治疗方法 | 第114-115页 |
·基础治疗 | 第114页 |
·分组治疗 | 第114-115页 |
6 观察指标 | 第115页 |
·疗效指标 | 第115页 |
·安全指标 | 第115页 |
7 统计方法 | 第115页 |
结果 | 第115-117页 |
1 临床资料分析 | 第115-116页 |
·性别 | 第115页 |
·年龄 | 第115页 |
·基线资料分析 | 第115-116页 |
2 疗效分析 | 第116-117页 |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第116页 |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第116页 |
·蛋白尿疗效分析 | 第116-117页 |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析 | 第117页 |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第117页 |
结论 | 第117-118页 |
讨论 | 第118-122页 |
1 当代医家论治蛋白尿 | 第118-119页 |
2 张炳厚教授论治蛋白尿 | 第119-120页 |
3 虫类药治疗蛋白尿的机理探讨 | 第120-121页 |
4 创新观点 | 第121-122页 |
·脾肾两虚为主,湿热、血瘀为患 | 第121页 |
·慢性肾炎从肾络论治 | 第121-122页 |
·虫类药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 | 第122页 |
小结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9页 |
附录 | 第129-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个人简历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