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研究(1895-1937年)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绪论第13-24页
 一、选题旨趣第13-15页
 二、学术史与资料来源第15-19页
 三、研究范畴第19-21页
 四、论文架构第21-22页
 五、创新与不足第22-24页
第一章 在华西人与近代中国避暑度假的滥觞第24-60页
 第一节 西方近代度假旅游第24-31页
  一、西方近代度假旅游的崛起第24-26页
  二、西方近代度假旅游发展原因及条件第26-31页
 第二节 在华西人避暑群体的形成第31-39页
  一、人口总量与结构变化第31-34页
  二、收入分析第34-37页
  三、获得特权第37-39页
 第三节 在华西人避暑度假动因第39-45页
  一、逃离苦热与疾病第39-42页
  二、寻求民族与国家认同第42-45页
 第四节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的肇始第45-60页
  一、中国传统避暑活动第46-47页
  二、土地交涉与近代避暑地开辟第47-54页
  三、四大避暑胜地形成第54-60页
第二章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发展与繁荣第60-92页
 第一节 传统避暑观的近代嬗变第60-65页
  一、从"神游"到"形游"第60-63页
  二、从文化性到消费性第63-64页
  三、从个体性到公共性第64-65页
 第二节 近代避暑度假发展条件第65-72页
  一、新式工商业发达第65-67页
  二、假期制度日渐普及第67-69页
  三、交通的进步第69-71页
  四、避暑地相对安定的环境第71-72页
 第三节 近代避暑度假的发展第72-78页
  一、西人避暑者稳定增长第73-75页
  二、华人避暑者踵至第75-78页
 第四节 近代避暑度假的繁荣第78-92页
  一、避暑相关出版物大量出现第79-80页
  二、夏都:避暑地政治中心化第80-82页
  三、避暑地体系的扩展与壮大第82-87页
  四、避暑度假的大众化:以上海高桥海滨浴场为例第87-92页
第三章 近代避暑地开发与管理第92-137页
 第一节 避暑租借地第92-98页
  一、避暑租借地的性质第92-94页
  二、避暑租借地收回历程第94-98页
 第二节 避暑租借地:类"租界"管理第98-110页
  一、避暑租借地的管理体制第98-101页
  二、西人自治组织工作内容第101-107页
  三、类"租界"管理模式评析第107-110页
 第三节 华人自治管理:以北戴河海滨公益会为例第110-122页
  一、北戴河海滨公益会概述第110-111页
  二、北戴河海滨公益会组织运作分析第111-118页
  三、北戴河海滨公益会成功原因分析第118-120页
  四、民间自治组织管理避暑地的难点第120-122页
 第四节 庐山管理局与国民政府夏都建设第122-137页
  一、组织机构第123-126页
  二、经费与合作第126-129页
  三、现代化市政建设与管理第129-137页
第四章 近代中国避暑地的功能第137-163页
 第一节 疗养中心第137-141页
  一、避暑地的疗养价值第137-139页
  二、避暑地的疗养机构第139-141页
 第二节 时尚休闲中心第141-151页
  一、时尚运动与娱乐第141-145页
  二、特色休闲活动第145-146页
  三、前卫的海滨第146-151页
 第三节 观光游览中心第151-155页
  一、游客数量庞大第152-153页
  二、旅游路线丰富多样第153-155页
 第四节 社交中心第155-163页
  一、休闲型社交活动第156-160页
  二、工作型社交活动第160-163页
第五章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效应第163-206页
 第一节 避暑度假消费第163-174页
  一、主要消费第163-171页
  二、避暑度假消费分析第171-174页
 第二节 避暑地旅游业的勃兴第174-183页
  一、旅馆业第174-179页
  二、交通业第179-180页
  三、旅行社业第180-183页
 第三节 避暑地城市化趋势第183-195页
  一、市政设施逐步完善第184-186页
  二、工商业日益繁荣第186-189页
  三、社会结构转型第189-192页
  四、城市化问题第192-195页
 第四节 近代中国避暑地移民社区文化的形成第195-206页
  一、避暑地主客关系发展解析第196-198页
  二、避暑地文化变迁特征第198-206页
余论第206-213页
参考文献第213-221页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一览第221-222页
后记第222页

论文共2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江苏省农户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嵌入性与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