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清末中国对外法律教育交流概述 | 第10-14页 |
(一) 清末中国对外法律教育交流的界定 | 第10页 |
1、概念 | 第10页 |
2、内涵 | 第10页 |
(二) 清末中国对外法律教育交流的主要特征 | 第10-14页 |
1、清末中国以学习西方为主 | 第10-11页 |
2、体现出一定的被动性 | 第11-12页 |
3、具有非计划性和盲目性 | 第12页 |
4、频率上呈现出一个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 | 第12-13页 |
5、太过囿于中国的现实需要 | 第13页 |
6、既有中央政府的政策,也有民间的积极参与 | 第13-14页 |
二、清末中国对外法律教育交流的原因 | 第14-20页 |
(一) 外部原因 | 第14-17页 |
1、西方在政治、经济、法制、教育及科技等领域的领先位置 | 第14-17页 |
(1) 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 | 第14页 |
(2) 西方先进的社会法制、法律教育以及科技 | 第14-15页 |
(3) 西方列强利用所谓的国际公法在中国取得越来越多的治外 | 第15-17页 |
(二) 内部原因 | 第17-20页 |
1、清朝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综合国力的日渐衰落 | 第17-20页 |
(1) 政治经济 | 第17-18页 |
(2) 教育科技 | 第18-19页 |
(3) 清末国人法观念的更新 | 第19-20页 |
三、清末中国对外法律教育交流的主要阶段 | 第20-49页 |
(一) 初步交流阶段 | 第20-29页 |
1、介绍近代西方法律的著作或译著 | 第21-25页 |
2、创办政法类刊物 | 第25页 |
3、外国人对中国法律教育的参与 | 第25-26页 |
4、法科留学生的派遣 | 第26-29页 |
(二) 深入交流阶段 | 第29-49页 |
1、介绍西方近代法律的著作或译著 | 第29-33页 |
2、创办政法类刊物 | 第33-34页 |
3、外国人对中国法律教育的参与 | 第34-37页 |
4、法科留学生的派遣 | 第37-49页 |
四、清末中国对外法律教育交流对中国的影响 | 第49-60页 |
(一) 清末中国对外法律教育交流对清末中国宪政的影响 | 第49-50页 |
(二) 清末中国对外法律教育交流对清末中国行政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三) 清末中国对外法律教育交流对清末中国近代立法的影响 | 第51-53页 |
(四) 清末中国对外法律教育交流对清末中国近代司法的影响 | 第53-54页 |
(五) 清末中国对外法律教育交流对清末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影响 | 第54-60页 |
1、输入法律专业名词,为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的诞生奠定基础 | 第54页 |
2、清末中国对外法律教育交流促成了中国近代学校法律教育 | 第54-58页 |
3、清末中国对外法律教育交流对清末中国法律学制的影响 | 第58-60页 |
启示 | 第60-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 第6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