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地区社会学论文--农村社会学论文

基于地理环境约束的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导论第15-29页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贫困第15-20页
  1 地理环境第15-16页
  2 贫困第16-18页
   ·贫困第16-17页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第17-18页
  3 贫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18-20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第20-29页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20-22页
  2 拟解决的问题第22-23页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3-26页
   ·查阅文献资料,选定论文主题第24页
   ·提出理论分析框架第24页
   ·选定实证研究区域,建立数据库第24-25页
   ·设计分析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第25-26页
   ·实证分析第26页
  4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第26-27页
  5 主要创新与不足第27-29页
第二章 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综述第29-54页
 第一节 贫困标准和程度的测定第30-32页
  1 贫困标准的测定第30页
  2 贫困程度的测定第30-32页
 第二节 对贫困成因的经济学解读第32-36页
  1 马尔萨斯:“贫民自身是贫困的原因”理论第32-33页
  2 马克思:“制度是贫困的根源”理论第33页
  3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第33页
  4 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第33-34页
  5 莱宾斯坦:“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第34-35页
  6 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第35页
  7 阿玛蒂亚·森:“权利贫困”理论第35-36页
 第三节 对贫困成因的地理学解读第36-40页
  1 地理环境决定论第36-37页
  2 可能论(又称或然论)第37-38页
  3 适应论(又称调整论)第38页
  4 协调论第38-39页
  5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第39页
  6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9-40页
 第四节 反贫困的基本理论和模式第40-45页
  1 罗森斯坦—罗丹:平衡增长模式第41页
  2 罗斯托:经济成长模式第41-42页
  3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式第42页
  4 钱纳里:发展模型第42-43页
  5 赫希曼:不平衡增长模式第43页
  6 佩鲁:发展极理论第43页
  7 舒尔茨: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反贫困战略模式第43-44页
  8 缪尔达尔:综合反贫困理论模式第44-45页
  9 反贫困的其它理论和模式第45页
 第五节 中国的反贫困模式研究第45-51页
  1 国内学者的研究第45-47页
  2 国外学者的研究第47-48页
  3 对相关研究的梳理与评论第48-51页
 第六节 本章的结论第51-54页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贫困效应-分析框架第54-77页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阻力作用第54-60页
  1 气候第54-55页
  2 地形第55-56页
  3 土地与土壤第56-57页
  4 水资源第57-58页
  5 矿产资源第58-59页
  6 其它自然地理条件第59-60页
  7 自然灾害第60页
 第二节 人文环境的阻力作用第60-68页
  1 经济区位第60-62页
  2 基础设施第62-63页
  3 产业结构第63-64页
  4 环境退化第64-65页
  5 社会发展其他因素第65-68页
 第三节 贫困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第68-75页
 第四节 地理环境贫困效应的分析框架:地理环境的阻力作用系统第75-77页
第四章 地理环境的贫困效应实证分析-以甘肃为例第77-112页
 第一节 甘肃农村地区地理环境的贫困效应第77-79页
  1 自然环境条件约束第78页
  2 水资源条件约束第78-79页
  3 地理区位、交通与通讯条件约束第79页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贫困效应模型第79-99页
  1 Panel Data模型第80-82页
  2 数据第82-99页
   ·研究区域的确定第82-83页
   ·回归分析的指标选取第83-86页
   ·数据来源第86-91页
   ·数据基本特征第91-99页
 第三节 基于地理环境约束下的贫困问题研究—地理环境的贫困效应实证分析第99-112页
  1 纯粹自然环境模型第100-105页
   ·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第101-103页
   ·以贫困率为因变量第103-105页
  2 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地理环境效应模型第105-110页
   ·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的模型第106-108页
   ·以贫困率为因变量的模型第108-110页
  3 小结第110-112页
   ·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约束第110页
   ·土地资源条件约束第110页
   ·其它资源条件约束第110-111页
   ·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约束第111页
   ·自然灾害约束第111页
   ·地形条件约束第111-112页
第五章 甘肃“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基于地理环境约束视角第112-136页
 第一节 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与扶贫模式第112-118页
  1 中国贫困特征第112-114页
   ·区域特征第112-113页
   ·民族特征第113页
   ·社会特征第113页
   ·不稳定特征第113-114页
   ·经济结构特征第114页
  2 中国反贫困战略发展历程第114-118页
 第二节 地理学视角下的农村扶贫模式第118-122页
  1 温饱工程:改良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第118页
  2 扶贫贴息贷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农村交通通讯条件第118-119页
  3 以工代赈:加强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119-120页
  4 异地移民开发:彻底脱离自然条件严酷、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地区第120-121页
   ·政府建立移民基地第120-121页
   ·就地移民安置第121页
  5 国际机构在中国的扶贫:结合改善生产条件约束和挖掘贫困农民发展潜力的多方位发展第121-122页
 第三节 甘肃“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第122-136页
  1 整村推进思路的理论分析第124-130页
   ·整村推进实施的地理环境基础第124-126页
   ·参与式整村推进的核心基础第126-130页
  2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的基本特点第130-132页
   ·能够更准确地瞄准贫困群体第131页
   ·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第131页
   ·以参与式为主理念,有效的调动了扶贫主体的积极性第131页
   ·强调资源整合第131-132页
   ·强调人力资本的培育第132页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第132页
  3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的试验效果第132-136页
   ·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第133页
   ·贫困村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第133页
   ·一村一品的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第133-134页
   ·以科技增收为主的能力建设得到普遍加强第134页
   ·以参与式为主的组织形成,有效的调动了扶贫主体的积极性第134页
   ·资金筹集和资金管理有了新的突破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5页
附件: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45-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附录: 标准正态分布的函数数值表第149-150页
附图第150-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责任政府构建中绩效评估机制的完善
下一篇:从官僚制行政走向民主行政:内在逻辑与现实启示--基于行政生态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