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优势种群生态学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15页 |
·引言 | 第11页 |
·一般特征及分布 | 第11-12页 |
·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5-1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6-25页 |
·野外调查方法 | 第16页 |
·种群大小结构建立 | 第16页 |
·空间分布格局测定方法 | 第16-17页 |
·聚集度指标法 | 第16-17页 |
·Iwao M*与(x|-)回归法 | 第17页 |
·Taylor幂法则模型 | 第17页 |
·种群生命过程分析 | 第17-20页 |
·龄级划分 | 第17-18页 |
·生命表编制 | 第18-19页 |
·谱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种群增长新模型的应用及其参数估计 | 第20-21页 |
·模型的应用 | 第20-21页 |
·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21页 |
·种群生态位的测度方法 | 第21-23页 |
·重要值计算 | 第22页 |
·生态位宽度 | 第22页 |
·生态位相似比例 | 第22页 |
·生态位重叠 | 第22-23页 |
·种间竞争 | 第23页 |
·密度效应 | 第23-2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50页 |
·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优势种群大小结构与动态 | 第25-27页 |
·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优势种群的大小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优势种群大小结构动态 | 第26-27页 |
·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第27-30页 |
·聚集度指标方法 | 第27-28页 |
·Iwao回归 | 第28页 |
·Taylor法 | 第28-29页 |
·种群分布格局动态 | 第29-30页 |
·种群生命过程及谱分析 | 第30-35页 |
·生命表数据的处理 | 第31页 |
·生命表编制 | 第31-32页 |
·种群存活分析 | 第32-33页 |
·生存函数曲线绘制 | 第33-34页 |
·种群数量动态的谱分析 | 第34-35页 |
·种群基面积增长规律 | 第35-40页 |
·鼓山马尾松种群增长改进模型的拟合 | 第36-37页 |
·后山马尾松种群增长改进模型的拟合 | 第37-38页 |
·鼓山相思种群增长改进模型的拟合 | 第38-39页 |
·后山相思种群增长改进模型的拟合 | 第39页 |
·种群增长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分析 | 第40-45页 |
·重要值计算 | 第40-41页 |
·生态位宽度 | 第41-42页 |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 | 第42-43页 |
·生态位重叠 | 第43-45页 |
·生态位重叠与种间竞争 | 第45页 |
·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优势种群种间竞争研究 | 第45-49页 |
·竞争方程的建立 | 第45-48页 |
·竞争方程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马尾松种群密度效应研究 | 第49-50页 |
·密度效应方程的建立 | 第49页 |
·密度效应方程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5 小结与讨论 | 第50-55页 |
·种群大小结构与动态 | 第50页 |
·空间分布格局 | 第50-51页 |
·种群生命过程 | 第51页 |
·种群优势度增长规律 | 第51-52页 |
·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主要种群生态位 | 第52-53页 |
·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优势种群种间竞争 | 第53页 |
·马尾松种群密度效应研究 | 第53-55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