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2页 |
1.1 晶体的定义及性质 | 第11-15页 |
1.1.1 晶体的定义 | 第11页 |
1.1.2 晶体的基本性质 | 第11页 |
1.1.3 晶体的对称性对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11-12页 |
1.1.3.1 诺埃曼(Neumann)原理 | 第12页 |
1.1.3.2 居里原理 | 第12页 |
1.1.4 晶体的电学性质 | 第12-15页 |
1.1.4.1 晶体的介电性质 | 第12-13页 |
1.1.4.2 晶体的压电性质 | 第13-14页 |
1.1.4.3 晶体的热释电性质 | 第14页 |
1.1.4.4 晶体的铁电性质 | 第14-15页 |
1.2 相变 | 第15-18页 |
1.2.1 相变的定义 | 第15页 |
1.2.2 相变的分类 | 第15-17页 |
1.2.3 Curie-Weiss定律与介电常数关系 | 第17-18页 |
1.3 铁电体和铁电相变 | 第18-19页 |
1.4 相变材料的发展及展望 | 第19-20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2-23页 |
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三甲基膦及三乙基膦衍生物的介电性质研究 | 第23-48页 |
3.1 [(CH_3)_3PCH_2CH_2P(CH_3)_3][ZnBr_4](1) | 第23-26页 |
3.1.1 化合物1的合成 | 第23-24页 |
3.1.2 化合物1的表征 | 第24页 |
3.1.3 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 | 第24-26页 |
3.1.4 化合物1的介电测量 | 第26页 |
3.2 [(CH_3)_3PCH_2CH_2P(CH_3)_3][MnN_3C_3S_3OH]·2H_2O (2) | 第26-31页 |
3.2.1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26-27页 |
3.2.2 化合物2的表征 | 第27-28页 |
3.2.3 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 | 第28-30页 |
3.2.4 化合物2的介电测量 | 第30页 |
3.2.5 化合物2的差示扫描热量分析 | 第30-31页 |
3.3 [(CH_2CH_3)_3PCH_2CH_2P(CH_2CH_3)_3][CuBr_4] (3) | 第31-35页 |
3.3.1 化合物3的合成 | 第31-32页 |
3.3.2 化合物3的表征 | 第32页 |
3.3.3 化合物3的晶体结构 | 第32-34页 |
3.3.4 化合物3的介电测量 | 第34-35页 |
3.3.5 化合物3的差示扫描热量分析 | 第35页 |
3.4 [(CH_2CH_3)_3PCH_2CH_2P(CH_2CH_3)_3]_2[Cd_3C_8N_(12)Br_6](4) | 第35-39页 |
3.4.1 化合物4的合成 | 第35-36页 |
3.4.2 化合物4的表征 | 第36页 |
3.4.3 化合物4的晶体结构 | 第36-39页 |
3.4.4 化合物4的介电测量 | 第39页 |
3.5 [(CH_3)_3P(CH_2)_4P(CH_3)_3][CdBr_4](5) | 第39-43页 |
3.5.1 化合物5的合成 | 第39-40页 |
3.5.2 化合物5的表征 | 第40页 |
3.5.3 化合物5的晶体结构 | 第40-42页 |
3.5.4 化合物5的介电测量 | 第42-43页 |
3.6 [(CH_3)_3P(CH_2)_4P(CH_3)_3[Cd(SCN)_3]_2(6) | 第43-47页 |
3.6.1 化合物6的合成 | 第43页 |
3.6.2 化合物6的表征 | 第43-44页 |
3.6.3 化合物6的晶体结构 | 第44-46页 |
3.6.4 化合物6的介电测量 | 第46-47页 |
3.6.5 化合物6的差示扫描热量分析 | 第47页 |
3.7 结果与讨论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含胺阳离子的三甲基膦衍生物及螺环铵盐的介电性质研究 | 第48-76页 |
4.1 [(CH_3)_3PCH_2CH_2CH_2NH_3][PbBr_4] (7) | 第48-52页 |
4.1.1 化合物7的合成 | 第48-49页 |
4.1.2 化合物7的表征 | 第49页 |
4.1.3 化合物7的晶体结构 | 第49-52页 |
4.1.4 化合物7的介电测量 | 第52页 |
4.2 [(CH_3)_3PCH_2CH_2CH_2NH_3][CdI_4](8) | 第52-56页 |
4.2.1 化合物8的合成 | 第52-53页 |
4.2.2 化合物8的表征 | 第53页 |
4.2.3 化合物8的晶体结构 | 第53-55页 |
4.2.4 化合物8的介电测量 | 第55-56页 |
4.3 [C_(12)H_(24)O_6]·[(CH_3)_3PCH_2CH_2CH_2NH_3][CdBr_4](9) | 第56-59页 |
4.3.1 化合物9的合成 | 第56页 |
4.3.2 化合物9的表征 | 第56-57页 |
4.3.3 化合物9的晶体结构 | 第57-59页 |
4.3.4 化合物9的介电测量 | 第59页 |
4.4 [C_(12)H_(24)O_6]·[(CH_3)_3PCH_2CH_2CH_2NH_3][ZnBr_4](10) | 第59-64页 |
4.4.1 化合物10的合成 | 第59-60页 |
4.4.2 化合物10的表征 | 第60页 |
4.4.3 化合物10的晶体结构 | 第60-63页 |
4.4.4 化合物10的介电测量 | 第63页 |
4.4.5 化合物10的差示扫描热量分析 | 第63-64页 |
4.5 [(CH_2)_4N(CH_2)_4]_2[ZnBr_4] (11) | 第64-68页 |
4.5.1 化合物11的合成 | 第64页 |
4.5.2 化合物11的表征 | 第64-65页 |
4.5.3 化合物11的晶体结构 | 第65-67页 |
4.5.4 化合物11的介电测量 | 第67-68页 |
4.6 [(CH_2)_4N(CH_2)_4]_2[CdBr_4](12) | 第68-75页 |
4.6.1 化合物12的合成 | 第68页 |
4.6.2 化合物12的表征 | 第68-69页 |
4.6.3 化合物12的晶体结构 | 第69-73页 |
4.6.4 化合物12的介电测量 | 第73-74页 |
4.6.5 化合物12的差示扫描热量分析 | 第74页 |
4.6.6 化合物12的SHG表征 | 第74-75页 |
4.7 结果与讨论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