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沙门氏菌的特征与流行现状 | 第13-14页 |
·沙门氏菌的特征 | 第13页 |
·沙门氏菌的流行现状 | 第13-14页 |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常规检测技术 | 第15-16页 |
·前增菌 | 第15页 |
·选择性增菌 | 第15页 |
·选择性平板分离 | 第15-16页 |
·生化试验 | 第16页 |
·血清学分型 | 第16页 |
·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 第16-20页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17-18页 |
·免疫磁珠法(Immunomagnetic bead,IMB) | 第18页 |
·SPA协同凝集试验(Coagglutination assay,COA) | 第18页 |
·乳胶凝集试验(Latex agglutination test,LAT) | 第18-19页 |
·胶体金 | 第19页 |
·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ent assay,FA) | 第19-20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0-21页 |
·普通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第20页 |
·多重PCR(Multiplex PCR,MPCR) | 第20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RT-PCR) | 第20-21页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21页 |
·化学组分分析法 | 第21-22页 |
·GC-MS-FAME(Gas Chromatography-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 第21-22页 |
·Py-GC-MS(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 | 第22页 |
·仪器法 | 第22-24页 |
·API | 第22-23页 |
·VITEK | 第23页 |
·mini-VIDAS | 第23-24页 |
·S.paratyphi A流行与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S.paratyphi A流行现状 | 第24页 |
·S.paratyphi A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抗S.paratyphi A O2抗原单克隆抗体制备 | 第26-42页 |
·前言 | 第2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6-33页 |
·材料 | 第26-28页 |
·菌株、细胞、动物 | 第26页 |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引物设计 | 第27页 |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制 | 第27页 |
·间接ELISA试剂配制 | 第27-28页 |
·方法 | 第28-33页 |
·菌株活化与鉴定 | 第28-29页 |
·抗原制备 | 第29页 |
·小鼠免疫 | 第29页 |
·筛选方法建立 | 第29-30页 |
·SP2/0骨髓瘤细胞的复苏、培养和处理 | 第30页 |
·饲养细胞制备 | 第30页 |
·SP2/0骨髓瘤细胞的制备 | 第30-31页 |
·免疫脾细胞悬液制备 | 第31页 |
·细胞融合 | 第31页 |
·间接ELISA方法检测杂交瘤细胞上清 | 第31-32页 |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有限稀释法) | 第32页 |
·杂交瘤细胞冻存 | 第32页 |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和效价测定 | 第32页 |
·单克隆抗体纯化 | 第32-33页 |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测定 | 第33页 |
·SDS-PAGE测分子量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菌株鉴定 | 第33-34页 |
·S.paratyphi A的形态 | 第33-34页 |
·S.paratyphi A PCR鉴定结果 | 第34页 |
·免疫小鼠抗体效价测定 | 第34-35页 |
·方正滴定确定筛选方法 | 第35-36页 |
·细胞融合与阳性杂交瘤细胞筛选 | 第36-37页 |
·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与细胞系建立 | 第37页 |
·单克隆抗体生产和效价测定 | 第37页 |
·各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特异性 | 第37-38页 |
·McAb分子量测定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免疫用抗原 | 第39页 |
·动物免疫 | 第39页 |
·污染与控制 | 第39页 |
·细胞融合 | 第39-40页 |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40页 |
·杂交瘤细胞的亚克隆 | 第40-41页 |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S.paratyphi A夹心ELISA检测方法建立 | 第42-53页 |
·前言 | 第4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2-44页 |
·材料 | 第42页 |
·实验动物 | 第42页 |
·实验菌株 | 第42页 |
·方法 | 第42-44页 |
·兔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42-43页 |
·多抗纯化及效价测定 | 第43页 |
·夹心ELISA方法建立 | 第43页 |
·抗原制备方法 | 第43页 |
·封闭液和封闭时间选择 | 第43-44页 |
·抗原吸附时间 | 第44页 |
·单抗和酶标二抗反应时间 | 第44页 |
·底物显色时间 | 第44页 |
·夹心ELISA特异性的确定 | 第44页 |
·夹心ELISA检测限的确定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兔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效价测定 | 第44-45页 |
·夹心ELISA方法建立 | 第45-46页 |
·抗原制备方法 | 第46-47页 |
·封闭液和封闭时间选择 | 第47-48页 |
·抗原反应时间 | 第48页 |
·抗体作用时间 | 第48-49页 |
·确定底物显色时间 | 第49页 |
·夹心ELISA特异性的确定 | 第49-50页 |
·夹心ELISA检测限的确定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抗体的选择 | 第51页 |
·抗体工作浓度的选择 | 第51页 |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51-52页 |
·操作的影响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