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我国诉讼和解制度概述 | 第14-22页 |
第一节 诉讼和解的涵义及性质 | 第14-18页 |
一、诉讼和解涵义界定 | 第14-15页 |
二、诉讼和解的性质 | 第15-17页 |
三、我国法律关于诉讼和解的规定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我国诉讼和解制度的运行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18-22页 |
一、我国诉讼和解制度的现状 | 第18-19页 |
二、对我国诉讼和解制度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19-22页 |
第二章 诉讼和解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 第22-28页 |
第一节 外国的诉讼和解制度简述 | 第22-25页 |
一、美国诉讼和解制度 | 第22页 |
二、英国诉讼和解制度 | 第22-23页 |
三、德国的诉讼和解制度 | 第23-24页 |
四、法国民事诉讼和解 | 第24-25页 |
五、日本民事诉讼和解 | 第25页 |
第二节 两大法系诉讼和解制度之比较分析 | 第25-28页 |
一、诉讼和解中法官参与程度有所不同 | 第25-26页 |
二、诉讼和解的性质及效力不同 | 第26页 |
三、诉讼和解终结纠纷的方式不同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建立诉讼和解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8-35页 |
第一节 建立诉讼和解制度的必要性 | 第28-31页 |
一、建立诉讼和解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28-30页 |
二、建立诉讼和解制度是深化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 | 第30页 |
三、建立诉讼和解制度可以弥补法院调解的缺陷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建立诉讼和解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35页 |
一、社会背景的转变使法院调解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建立诉讼和解制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 第32-33页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导致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诉讼和解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社会基础 | 第33-34页 |
三、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改将为诉讼和解制度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契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建立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之构想 | 第35-44页 |
第一节 建立我国诉讼和解制度的模式选择 | 第35-38页 |
一、建立我国诉讼和解制度的两种模式 | 第35-36页 |
二、以诉讼和解吸收法院调解模式的合理性 | 第36-38页 |
第二节 建立我国诉讼和解制度的思考 | 第38-44页 |
一、关于诉讼和解的原则 | 第38-39页 |
二、关于法官在诉讼和解的作用 | 第39-41页 |
三、关于诉讼和解的性质和效力 | 第41页 |
四、诉讼和解的时间 | 第41-42页 |
五、相关配套制度之完善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