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关于协同 | 第8-9页 |
·关于国家物资储备 | 第9-10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2 协同及协同管理理论 | 第12-22页 |
·协同与协同学 | 第12-13页 |
·企业协同理论 | 第13-16页 |
·企业协同 | 第13-14页 |
·企业协同理论的演变 | 第14-16页 |
·协同管理理论 | 第16-22页 |
·协同管理的定义 | 第16-17页 |
·协同管理的分类 | 第17-18页 |
·协同管理的研究领域 | 第18-19页 |
·协同管理的应用领域 | 第19-22页 |
3 国家物资储备系统协同分析 | 第22-34页 |
·国家物资储备系统背景概况 | 第22-28页 |
·国家物资储备的概念 | 第22页 |
·我国国家物资储备的概况 | 第22-23页 |
·我国国家物资储备的发展沿革 | 第23-25页 |
·国家物资储备系统管理体制及特点 | 第25-27页 |
·国家物资储备系统的组织特征 | 第27-28页 |
·国家物资储备系统协同效应产生的机理分析 | 第28-30页 |
·协同成为国家物资储备系统的内在要求 | 第28-29页 |
·相互作用的实体资产与隐性资产是产生协同效应的客体 | 第29-30页 |
·国储仓库是实现协同效应的主体 | 第30页 |
·国家物资储备系统协同存在问题分析 | 第30-34页 |
·单位性质和发展方针之间协同性不足 | 第30-31页 |
·国储业务和多种经营活动之间协同性不足 | 第31-32页 |
·实体资产和隐性资产之间协同性不足 | 第32-34页 |
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国家物资储备系统协同性评价 | 第34-51页 |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概述 | 第34-36页 |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及其优势 | 第34页 |
·模糊综合评判一般过程 | 第34-36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38页 |
·确定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6页 |
·确定指标体系的方法 | 第36-38页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38-42页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原则 | 第38页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 第38-42页 |
·确定隶属度方法 | 第42-44页 |
·国家物资储备系统协同性模糊综合评价框架 | 第44-51页 |
·建立国家物资储备系统协同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6页 |
·确定二级指标隶属度评价矩阵 | 第46-48页 |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48-50页 |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50-51页 |
5 国家物资储备系统协同性模糊综合评价算例 | 第51-57页 |
·一级评判 | 第51-54页 |
·二级评判 | 第54-55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6 国家物资储备系统获取协同效应的建议 | 第57-62页 |
·通过资源优化获取协同效应 | 第57-58页 |
·通过优化业务组合获取协同效应 | 第58页 |
·通过调整组织机构获取协同效应 | 第58-59页 |
·通过信息资源整合获取协同效应 | 第59-60页 |
·通过培育相互学习的组织文化获取协同效应 | 第60-62页 |
7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6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