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民族旅游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12页 |
·地方依恋是实现人与地方情感归属的有效途径 | 第12页 |
·鄂伦春民族发展轨迹的特殊性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的预期目标 | 第14-15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5页 |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 第15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16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实地调查与统计 | 第16页 |
·数学分析方法 | 第16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探讨 | 第19-31页 |
·地方理论及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地方理论 | 第19页 |
·地方理论的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国内外旅游地方依恋述评 | 第22-29页 |
·国外旅游地方依恋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国内地方理论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国内外地方依恋研究评述 | 第27-29页 |
·基于地方依恋的旅游地居民态度研究综述 | 第29页 |
·民族旅游研究综述 | 第29-31页 |
·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鄂伦春民族旅游研究 | 第30页 |
·民族旅游地地方依恋研究展望 | 第30-31页 |
第3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指导理论 | 第31-37页 |
·鄂伦春民族发展独特性及鄂伦春民族旅游地的定义 | 第31-32页 |
·鄂伦春民族独特性 | 第31页 |
·民族旅游 | 第31-32页 |
·民族旅游地及鄂伦春民族旅游地 | 第32页 |
·社会交换理论 | 第32-33页 |
·社会分层理论 | 第33-34页 |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冲突管理理论 | 第34-35页 |
·生活形态理论 | 第35-37页 |
第4章 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旅游的地方性探究 | 第37-45页 |
·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民族概况 | 第37-41页 |
·地理区位分析 | 第37-39页 |
·自然环境分析 | 第39-40页 |
·社会环境分析 | 第40页 |
·经济环境分析 | 第40-41页 |
·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民族旅游发展要素分析 | 第41-45页 |
·旅游资源基础 | 第41-43页 |
·旅游市场现状 | 第43-44页 |
·旅游产业水平 | 第44-45页 |
第5章 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的地方依恋分析 | 第45-57页 |
·研究设计 | 第45-4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45页 |
·指标选择与研究假设 | 第45-47页 |
·研究区域的数据样本及分析 | 第47-49页 |
·样本概况及问卷设计 | 第47-48页 |
·样本信度分析 | 第48页 |
·样本基础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差异性特征分析 | 第49-52页 |
·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总体特征分析 | 第52-53页 |
·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的聚类分析 | 第53-55页 |
·各族群内部职业构成分析 | 第53-54页 |
·各族群基本特征及命名 | 第54-55页 |
·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旅游发展期望分析 | 第55-57页 |
第6章 鄂伦春民族旅游发展建议 | 第57-67页 |
·鄂伦春民族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57-59页 |
·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 | 第57页 |
·可进入性 | 第57-58页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第58页 |
·客源市场 | 第58页 |
·旅游地民族形象 | 第58-59页 |
·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 | 第59页 |
·空间集聚与竞争 | 第59页 |
·当地居民的态度 | 第59页 |
·民族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 | 第59-61页 |
·从空间角度划分 | 第59-60页 |
·从参与程度角度划分 | 第60-61页 |
·基于鄂伦春民族地方独特性的生态博物馆建设探析 | 第61-64页 |
·鄂伦春民族发展生态博物馆的主要瓶颈 | 第61页 |
·鄂伦春民族发展生态博物馆的主要策略 | 第61-64页 |
·基于鄂伦春民族社会分层的民族旅游地社区化建设 | 第64-67页 |
·鄂伦春民族旅游地社区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65页 |
·鄂伦春民族旅游地社区化的建设措施 | 第65-6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71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鄂伦春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的一般规律 | 第67页 |
·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的重新定义 | 第67页 |
·鄂伦春族居民对地方依恋中地方功能性依赖较为明显 | 第67-68页 |
·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对旅游发展期望有显著影响 | 第68页 |
·基于民族旅游地社会分层的地方依恋及旅游发展期望 | 第68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68-69页 |
·主要问题和不足 | 第69-71页 |
·关于理论结合与问卷设计 | 第69页 |
·关于样本数量及普适性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期望调查问卷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