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8-27页 |
综述一 古代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痞)研究述要 | 第8-15页 |
1. 关于病名 | 第8-9页 |
2. 病因病机 | 第9-11页 |
3. 治法方药 | 第11-15页 |
综述二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痞)的研究进展概况 | 第15-27页 |
1. 发病率 | 第15页 |
2. 病因病机 | 第15-16页 |
3. 西医发病机制 | 第16-17页 |
4. 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第17-18页 |
5. 辩证论治 | 第18-21页 |
6. 主方加减治疗 | 第21-23页 |
7. 专方治疗 | 第23页 |
8.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痞)的预防 | 第23页 |
9.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痞)的调理 | 第23-24页 |
10. 总结 | 第24-27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7-36页 |
1. 诊断标准 | 第27-31页 |
·中医病例选择标准 | 第27-31页 |
·中医证候诊断 | 第27-31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1页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1页 |
·病例排除诊断 | 第31页 |
2. 研究对象 | 第31-32页 |
·病例来源 | 第31页 |
·观察方法 | 第31-32页 |
3.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4. 统计学处理 | 第32页 |
5 结果 | 第32-36页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年龄性别比较 | 第32页 |
·年龄与性别的构成情况 | 第32页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个人嗜好分析 | 第32-33页 |
·发病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 第33页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诱发因素的关系 | 第33页 |
·功能消化不良患者的宏观辨证证型分布统计 | 第33-34页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分布情况 | 第34页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舌、脉象分布 | 第34页 |
·性别因素与中医证候分布的关系 | 第34-35页 |
·年龄因素与中医证候分布的关系 | 第35页 |
·不同诱发因素和各种证型分析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9页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学特征分析 | 第36-37页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症状分析 | 第37页 |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分析 | 第37-38页 |
4. 性别、年龄与中医证候分布的关系 | 第38页 |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不同诱因的关系 | 第38页 |
6.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4页 |
个人简历 | 第44-45页 |
附表 | 第45-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