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红松阔叶林经营可视化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6页 |
| ·引言 | 第16-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9-4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32-41页 |
| ·研究评述 | 第41-44页 |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44-45页 |
| ·研究目标 | 第4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4-45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5-46页 |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46-87页 |
| ·研究地点概况 | 第46-47页 |
| ·研究方法 | 第47-87页 |
|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 第55-57页 |
| ·林分空间结构恢复与重建 | 第57-61页 |
| ·林分可视化 | 第61-78页 |
| ·林分可视化经营 | 第78-86页 |
| ·经营效果评价 | 第86-87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87-127页 |
| ·天然红松阔叶林空间结构分析 | 第87-95页 |
| ·天然红松阔叶林空间结构特征 | 第89-92页 |
| ·天然红松阔叶林各树种(组)优势度分析 | 第92-94页 |
| ·小结 | 第94-95页 |
| ·天然红松阔叶林空间结构恢复与重建 | 第95-101页 |
| ·优化模板的空间结构特征 | 第95-97页 |
| ·重建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 | 第97-100页 |
| ·天然红松阔叶林空间结构恢复与重建的效果评价 | 第100页 |
| ·小结 | 第100-101页 |
| ·天然红松阔叶林林分可视化 | 第101-113页 |
| ·天然红松阔叶林主要树种(组)生长因子相关分析 | 第101-104页 |
| ·天然红松阔叶林主要树种(组)树形设计 | 第104页 |
| ·天然红松阔叶林林分可视化 | 第104-112页 |
| ·小结 | 第112-113页 |
| ·天然红松阔叶林可视化经营 | 第113-120页 |
| ·保留木和采伐木的选择 | 第113-115页 |
| ·采伐木的标记 | 第115-116页 |
| ·采伐 | 第116-119页 |
| ·小结 | 第119-120页 |
| ·天然红松阔叶林经营效果评价 | 第120-127页 |
| ·空间利用程度 | 第120-121页 |
| ·物种多样性 | 第121-124页 |
| ·建群种的竞争态势 | 第124页 |
| ·林分组成 | 第124-126页 |
| ·小结 | 第126-127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27-130页 |
| ·结论 | 第127-128页 |
| ·讨论 | 第128-129页 |
| ·展望 | 第129-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6页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36-137页 |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