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式立体交叉安全性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互通式立体交叉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28页 |
·影响互通式立体交叉安全的主观因素 | 第16页 |
·影响互通式立体交叉安全的客观因素 | 第16-27页 |
·立交间距 | 第16-17页 |
·立交型式 | 第17页 |
·匝道几何线形 | 第17-20页 |
·匝道的出、入口 | 第20-22页 |
·变速车道 | 第22-25页 |
·匝道的视距 | 第25页 |
·匝道设计速度 | 第25-26页 |
·交通控制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互通式立体交叉安全评价 | 第28-70页 |
·互通式立体交叉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立交位置、间距及形式 | 第29-34页 |
·立交位置 | 第29-31页 |
·立交间距 | 第31-32页 |
·立交形式 | 第32-34页 |
·匝道几何线形 | 第34-45页 |
·匝道横断面 | 第34-36页 |
·匝道平面线形 | 第36-41页 |
·匝道纵面 | 第41-42页 |
·收费站在匝道上的位置 | 第42-45页 |
·立交出、入口 | 第45-55页 |
·相邻出、入口间距 | 第45-46页 |
·集散车道 | 第46-49页 |
·互通式立交分、合流部的辅助车道 | 第49-51页 |
·相邻互通式立交连接辅助车道 | 第51-53页 |
·匝道分、合流鼻三角区设计 | 第53-54页 |
·出、入口协调性 | 第54-55页 |
·变速车道 | 第55-64页 |
·变速车道形式 | 第55页 |
·变速车道长度 | 第55-62页 |
·变速车道分流鼻曲率半径与回旋线参数 | 第62-64页 |
·立交内视距 | 第64-67页 |
·匝道视距 | 第65-66页 |
·分流点视距 | 第66-67页 |
·合流点视距及通视三角区 | 第67页 |
·交通工程设施评价 | 第67-69页 |
·标志 | 第67-68页 |
·标线及视线诱导标 | 第68页 |
·护栏 | 第68-69页 |
·中央分隔带防眩设施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互通式立体交叉安全评价实例 | 第70-85页 |
·综述 | 第70页 |
·项目概况 | 第70-72页 |
·互通式立体交叉位置、间距及立交形式 | 第72-74页 |
·立交位置 | 第72-73页 |
·立交间距 | 第73页 |
·立交形式 | 第73-74页 |
·匝道的几何形式 | 第74-78页 |
·匝道横断面布置 | 第74-75页 |
·匝道平面线形 | 第75-77页 |
·匝道纵面线形 | 第77页 |
·收费站在匝道上的位置 | 第77-78页 |
·立交出、入口 | 第78-79页 |
·相邻出、入口间距 | 第78页 |
·辅助车道 | 第78-79页 |
·出入口协调性 | 第79页 |
·变速车道 | 第79-83页 |
·加、减速车道长度 | 第79-82页 |
·分流鼻曲率半径与回旋线参数 | 第82-83页 |
·视距 | 第83-85页 |
·匝道停车视距 | 第83页 |
·分流点视距 | 第83页 |
·合流点视距及通视三角区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