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均衡控制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3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2 铅酸电池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 第14-24页 |
| ·铅酸电池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特性 | 第15-20页 |
| ·蓄电池容量 | 第15-16页 |
| ·蓄电池荷电状态 | 第16页 |
| ·开路电压 | 第16页 |
| ·充放电特性 | 第16-18页 |
| ·放电深度 | 第18-19页 |
| ·充电终止电压和放电终止电压 | 第19-20页 |
| ·蓄电池内阻 | 第20页 |
| ·蓄电池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 ·放电深度对寿命的影响 | 第21页 |
| ·过充电程度的影响 | 第21-22页 |
| ·充放电电流的影响 | 第22页 |
| ·电压的影响 | 第22页 |
| ·铅酸蓄电池充电接收率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3 蓄电池不一致的影响分析及其模型综述 | 第24-34页 |
| ·单体蓄电池不一致现象 | 第24-25页 |
| ·蓄电池均衡的概念 | 第24页 |
| ·不一致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24-25页 |
| ·目前针对不均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 第25页 |
| ·使用过程中蓄电池不一致性的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 ·充电接受能力差异对蓄电池充电的影响 | 第25-26页 |
| ·蓄电池过放电及其影响 | 第26页 |
| ·容量不一致的影响 | 第26-27页 |
| ·电阻不一致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 ·电压不一致的影响 | 第28页 |
| ·过充电的影响 | 第28-29页 |
| ·目前不一致性的解决方法 | 第29-31页 |
| ·铅酸蓄电池模型综述 | 第31-33页 |
| ·基本模型 | 第31-32页 |
| ·改进模型 | 第32页 |
| ·动态R-Q 模型 | 第32页 |
| ·使用模型 | 第32-33页 |
| ·黑箱模型 | 第33页 |
| ·神经网络模型 | 第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4 蓄电池组均衡控制策略 | 第34-43页 |
| ·电池组不均衡情况分类 | 第34-35页 |
| ·智能均衡控制策略分析 | 第35-38页 |
| ·电池均衡控制思路 | 第35页 |
| ·能量分流均衡控制策略 | 第35-37页 |
| ·单体电池能量均衡策略 | 第37-38页 |
| ·集中均衡与分散均衡策略分析 | 第38-41页 |
| ·集中均衡方法 | 第38-39页 |
| ·分散均衡方法 | 第39-41页 |
| ·能量转移均衡策略的提出 | 第41-42页 |
| ·能量转移均衡策略的基本思想 | 第41-42页 |
| ·能量转移均衡策略的系统结构 | 第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5 蓄电池充放电均衡控制的实现 | 第43-60页 |
| ·蓄电池模型 | 第43-46页 |
| ·模型描述 | 第43页 |
| ·SOC 与开路电压的关系 | 第43-44页 |
| ·模型参数变化特性 | 第44-46页 |
| ·能量转移均衡控制策略的仿真实现 | 第46-55页 |
| ·工作原理 | 第47-49页 |
| ·充电电路的仿真分析 | 第49-52页 |
| ·放电电路的仿真分析 | 第52-53页 |
| ·多单体串联的蓄电池组充放电的仿真实验分析 | 第53-55页 |
| ·部分硬件电路实验 | 第55-59页 |
| ·电路相关参数的计算与器件选择 | 第55页 |
| ·部分硬件电路实验波形 | 第55-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6 总结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