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10页 |
| 第一章 致良知——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 第10-15页 |
| ·阳明“致良知”及其理论困境 | 第10-12页 |
| ·王阳明“致良知” | 第10-11页 |
| ·王阳明“致良知”之理论困境 | 第11-12页 |
| ·熊十力“新致良知”说的思想文化背景 | 第12-13页 |
| ·大时代背景 | 第12页 |
| ·西学与国学的互动 | 第12-13页 |
|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第13页 |
| ·熊十力“新致良知”说及其义理脉络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新致良知”的基础视点:“实体”与“现象” | 第15-25页 |
| ·熊十力“实体”来历 | 第15-16页 |
| ·德性“实体”及“体用不二” | 第16-18页 |
| ·现象界:心物不二 | 第18-23页 |
| ·翕与质力不二之“物” | 第18-19页 |
| ·辟与生命心灵不二之“心” | 第19-22页 |
| ·心物不二 | 第22-23页 |
| ·“本隐之显”之进化新论:心”“物”关系史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良知”之“致”:德性实体于现象界的落实 | 第25-31页 |
| ·熊论“良知”新解 | 第25-27页 |
| ·良知显发与否之资具——习染之辨 | 第27-31页 |
| ·习染的产生 | 第27页 |
| ·习染的分类 | 第27-31页 |
| 第四章 “新致良知”工夫论 | 第31-36页 |
| ·“致”论 | 第31-34页 |
| ·益之致 | 第31-33页 |
| ·损之致 | 第33-34页 |
| ·默识法和思维术 | 第34-36页 |
| 第五章 从“新致良知”到心物偏执之学的理论批判 | 第36-45页 |
| ·日损之学:佛道哲学的批判和吸收 | 第36-41页 |
| ·佛学批判和吸收 | 第36-38页 |
| ·道家哲学的批判和吸收 | 第38-41页 |
| ·日益之学:近世“科学”之破与存 | 第41-45页 |
| ·科学的优点 | 第42-43页 |
| ·科学的不足之处 | 第43-44页 |
| ·孔子的科学之道 | 第44-45页 |
| 结论“新致良知”得失私议 | 第45-47页 |
| 1、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 第45页 |
| 2、与自己早期理论比较 | 第45页 |
| 3、对治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45-46页 |
| 4、本体论独断之失及其他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