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意义及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SRC 柱变形性能及恢复力特性试验研究 | 第17-50页 |
| ·试件设计及制作 | 第17-19页 |
| ·试件尺寸及配筋 | 第17-18页 |
| ·材料力学性能和试验参数 | 第18-19页 |
| ·试验加载及量测方案 | 第19-23页 |
| ·加载装置 | 第19-21页 |
| ·加载制度 | 第21页 |
| ·量测方案 | 第21-23页 |
| ·试验过程及现象分析 | 第23-38页 |
| ·试件破坏过程及特征 | 第23-33页 |
| ·纵筋应变变化情况 | 第33-34页 |
| ·箍筋应变变化情况 | 第34-36页 |
| ·型钢应变变化情况 | 第36-38页 |
| ·试件抗震性能分析 | 第38-44页 |
| ·试件滞回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 ·试件骨架曲线 | 第39-41页 |
| ·强度衰减 | 第41-42页 |
| ·刚度退化 | 第42页 |
| ·延性 | 第42-43页 |
| ·耗能能力 | 第43-44页 |
| ·不同抗震性能水平的判别参数和限值 | 第44-48页 |
| ·SRC 柱不同性能水平的失效判别参数和标准 | 第44-47页 |
| ·四个性能水平下各判别参数的试验测量值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型钢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 | 第50-61页 |
| ·恢复力模型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0-52页 |
| ·型钢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研究现状 | 第50-52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2页 |
| ·建议的恢复力模型 | 第52-57页 |
| ·骨架曲线的确定 | 第52-54页 |
| ·卸载刚度的确定 | 第54-55页 |
| ·反复加载下的路径及强度退化情况 | 第55-56页 |
| ·滞回环规则 | 第56-57页 |
| ·建议骨架曲线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57-59页 |
| ·柱屈服曲率和屈服弯矩的确定 | 第57页 |
| ·屈服位移Δ_y 及屈服分析剪力 P_y | 第57-58页 |
| ·最大剪力 P_(max)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四章 基于 ANSYS的 SRC柱非线性全过程分析 | 第61-76页 |
|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 第61-62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62-70页 |
| ·混凝土的模拟 | 第62-68页 |
| ·型钢的模拟 | 第68-69页 |
| ·纵筋和箍筋的模拟 | 第69-70页 |
| ·FEM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70-71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70页 |
| ·模型的求解 | 第70-71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1-75页 |
| ·单调加载骨架曲线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1-73页 |
| ·纵筋的应力状态 | 第73页 |
| ·型钢的应力状态 | 第73-74页 |
| ·裂缝发展过程分析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79页 |
| ·实验研究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 ·恢复力模型主要结论 | 第77页 |
| ·问题和建议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个人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