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2 概念的界定 | 第12页 |
·订单式 | 第12页 |
·工学交替 | 第12页 |
·管理 | 第12页 |
·办学管理 | 第12页 |
3 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12-13页 |
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订单式、工学交替实施步骤和过程 | 第13-14页 |
·教学组织与管理及实施 | 第14-16页 |
·教学中的任务分工 | 第14-15页 |
·关于课程体系 | 第15页 |
·关于教学管理 | 第15-16页 |
·人才质量评价与质量监控 | 第16页 |
·学生管理与德育教育 | 第16-17页 |
5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默会知识"理论 | 第17-18页 |
·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 第18页 |
·ISO9000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6S管理理论 | 第19页 |
6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订单式工学交替"的前期管理 | 第21-27页 |
1 "订单式工学交替"合作企业的选择 | 第21-22页 |
2 "订单式工学交替"的生源组织管理 | 第22-27页 |
·进行全方位的模式培训与宣传 | 第22-26页 |
·进行职业性向测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订单式工学交替"中的教学管理 | 第27-36页 |
1 "订单式工学交替"中的教学创新 | 第27-32页 |
·构建以工作导向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 第27页 |
·实施集成式教学模式 | 第27-29页 |
·形成讲义式教案和校本电子教材 | 第29-30页 |
·形成以专业主讲教师为首席教师的班级教育教学管理格局 | 第30-31页 |
·制定监管措施,突出岗位技能,保证实训效果 | 第31-32页 |
2 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脱离问题的解决 | 第32-34页 |
·专业教师随学生驻厂了解学生实践状况,确保教学的针对性 | 第32页 |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功能,引导学生自学 | 第32-33页 |
·将实践环节中的困惑作为学生作业进行布置 | 第33页 |
·根据企业、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 第33-34页 |
3 "订单式工学交替"中的学业评价管理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订单式工学交替"中的学生日常管理 | 第36-47页 |
1 学生往返校企间的安全管理 | 第36-37页 |
·组织周全,全程陪护 | 第36-37页 |
·确立领导者,重视团队力量 | 第37页 |
·告知外出经验,应对突发事件 | 第37页 |
2 学生驻企实训期间的常见问题 | 第37-39页 |
·不能接受企业的严格管理 | 第37-38页 |
·不能服从班组长或企业的安排 | 第38页 |
·不能适应工作的劳动强度 | 第38页 |
·出现安全事故 | 第38-39页 |
3 学生驻企实训期间常见管理问题的应对 | 第39-47页 |
·推行6S模式,强化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 | 第39-41页 |
·遴选德育主题,突出养成教育 | 第41-43页 |
·文明礼仪教育 | 第41-42页 |
·吃苦受挫教育 | 第42页 |
·感恩教育 | 第42-43页 |
·抓好入厂培训,打好驻厂"预防针" | 第43页 |
·建立沟通机制,凸显驻厂教师作用 | 第43-45页 |
·实训岗位力求专业对口,使学生学有所获 | 第45-47页 |
第五章 "订单式工学交替"管理的理论思考 | 第47-54页 |
1 台湾"轮调式"与"订单式工学交替"的关系 | 第47-48页 |
2 "订单式工学交替"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比较 | 第48-50页 |
3 "订单式工学交替"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 第50-51页 |
·教学周期的变化 | 第50-51页 |
·教学场所的变化 | 第51页 |
·教学评价的变化 | 第51页 |
·教学计划的变化 | 第51页 |
4 "订单式工学交替"中的课程设置原则 | 第51-54页 |
·校企共同管理 | 第51-52页 |
·强化技能与可持续性发展并重 | 第52页 |
·重视学科课程体系向模块化课程体系转化 | 第52-53页 |
·宏观统一规范与微观灵活变通相结合 | 第53-54页 |
第六章 "订单式工学交替"培养管理中的风险与防范 | 第54-60页 |
1 来自合作企业的风险及防范 | 第54-56页 |
·企业经营状态的不确定性 | 第54-55页 |
·企业的人事变动 | 第55页 |
·企业"订单"的持续需求问题 | 第55-56页 |
2 来自学生的风险及防范 | 第56-58页 |
·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 第56-57页 |
·学生个人行为纪律方面的散漫 | 第57-58页 |
3 来自模式本身的风险及防范 | 第58页 |
·学生就业面过窄 | 第58页 |
·学生对职业、企业的倦怠 | 第58页 |
4 来自法律法规方面的风险及防范 | 第58-60页 |
第七章 校企合作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 第60-69页 |
1 制约校企合作管理因素分析 | 第60-61页 |
·政策因素 | 第60页 |
·体制因素 | 第60-61页 |
·观念因素 | 第61页 |
2 校企合作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的原则 | 第61-63页 |
·管理出效益原则 | 第61页 |
·价值认同与观念更新原则 | 第61-62页 |
·资源互惠与利益共享原则 | 第62-63页 |
·信任与互谅原则 | 第63页 |
·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63页 |
3 校企合作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 第63-69页 |
·政府应在校企合作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 第63-65页 |
·形成保障机制 | 第63-64页 |
·建立激励机制 | 第64页 |
·实施评价机制 | 第64-65页 |
·职业院校应在校企合作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 | 第65-67页 |
·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 | 第65页 |
·建立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机制 | 第65-66页 |
·建立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机制 | 第66页 |
·建立校企和谐的情感管理机制 | 第66-67页 |
·企业应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要作用 | 第67-69页 |
·高瞻远瞩的利益认同感 | 第67页 |
·服从大局的配合意识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