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夏商西周的法制教育 | 第14-19页 |
·夏商周三代的法律专门教育:——礼法合一、学在官府 | 第14-16页 |
·“学术官守”背景下教育被贵族垄断 | 第14-15页 |
·“礼”成为法律教育的核心内容 | 第15-16页 |
·“刑出于礼”的法律思想显示出法律广泛的社会教育功能 | 第16-19页 |
·礼法合一,出礼入刑 | 第16-17页 |
·礼法教化是西周法律社会教育的核心 | 第17-18页 |
·祭祀活动中的礼乐形式显示了法的社会教育功能 | 第18-19页 |
第3章 春秋战国时期法制教育 | 第19-32页 |
·春秋时期成文法运动:自上而下的法律社会教育 | 第19-25页 |
·法律成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第19-21页 |
·春秋时期铸刑书:法律成文化运动的最初形式 | 第21-23页 |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成文法运动 | 第23-25页 |
·法律专门教育的新形式——私学的兴起 | 第25-32页 |
·春秋时期官学衰废、私学兴盛的原因 | 第25页 |
·邓析办私学: 一次失败的尝试 | 第25-26页 |
·孔子的法律私学教育思想对“礼法教化”的因袭与创新 | 第26-28页 |
·稷下道家的法律教育思想——官学与私学的完美结合 | 第28-32页 |
第4章 法家的法制教育思想 | 第32-42页 |
·法家的兴起 | 第32页 |
·针对官吏的立法教育思想 | 第32-36页 |
·法具有治理国家的工具效能 | 第32-34页 |
·因世变法,圣人不法其故 | 第34-35页 |
·“法治”要顺乎人情 | 第35-36页 |
·法家的知法教育促进法律知识的普及 | 第36-38页 |
·法律的公布务求明白易知 | 第36-37页 |
·吏师制度使法律规范得以统一适用 | 第37页 |
·禁令制度对法官、法吏形成约束 | 第37-38页 |
·赏罚措施促进民众内在守法意识的形成 | 第38-42页 |
·“厚赏重罚”导民趋利避害 | 第38-39页 |
·“壹赏壹刑”奖励耕战 | 第39-40页 |
·“信赏必罚”强化民众法律意识 | 第40页 |
·“弱民”增强赏罚的法律威慑 | 第40-42页 |
第5章 对先秦法制教育的反思 | 第42-46页 |
·先秦法律教育缺失独立的学术地位 | 第42-43页 |
·官学、私学的同质性体现了法律工具主义价值观 | 第42-43页 |
·法律专门教育各环节缺少独立性 | 第43页 |
·先秦法制教育对现代法治文明的启示 | 第43-46页 |
·对执法者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对公民守法意识的培养并重 | 第43-44页 |
·重视立法的道德因素 | 第44-45页 |
·法律教育形式与法的发展相适应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