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 稻米品质性状的化学组成 | 第10-12页 |
·淀粉类 | 第10页 |
·蛋白质类 | 第10-11页 |
·脂类 | 第11页 |
·灰分 | 第11-12页 |
2 稻米品质的评价体系 | 第12-14页 |
·碾磨品质(milling quality) | 第12页 |
·外观品质(appearance quality) | 第12-13页 |
·蒸煮食味品质(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y) | 第13-14页 |
·营养品质(nutritional quality) | 第14页 |
3 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14-15页 |
4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 | 第15-16页 |
5 稻米品质的现状 | 第16页 |
6 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的途径 | 第16-17页 |
·加强优质品种选育、改良、推广工作,提高稻米品质 | 第16页 |
·建立标准化的优质栽培体系 | 第16页 |
·推进稻米产业化经营 | 第16-17页 |
7 加强我国稻米品质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17-18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1 供试材料 | 第19页 |
2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3 米质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19-21页 |
·碾米品质的测定 | 第19页 |
·外观品质的测定 | 第19-20页 |
·蒸煮食味品质的测定 | 第20-21页 |
·直链淀粉含量 | 第20页 |
·糊化温度(碱消值) | 第20-21页 |
·胶稠度测定 | 第21页 |
·营养品质的测定 | 第21页 |
4 结果统计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47页 |
1 供试品种的米质性状情况分析 | 第22-28页 |
·碾米品质 | 第22页 |
·外观品质 | 第22页 |
·蒸煮食味品质 | 第22页 |
·营养品质 | 第22-24页 |
·不同品种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4-26页 |
·不同稻类品质性状的多重比较 | 第26页 |
·理化指标频率类型分布分析 | 第26-28页 |
·蒸煮食味品质的类型 | 第26-28页 |
·蛋白质含量的分布 | 第28页 |
2 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33页 |
·碾米品质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30页 |
·外观品质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30页 |
·蒸煮食味品质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30-31页 |
·营养品质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31页 |
·稻米品质综合表现(Y)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31-32页 |
·稻米品质性状表现的的复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3 供试品种米质性状的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 | 第33-37页 |
·籼稻米品质性状的理化评分 | 第33-34页 |
·稻米品质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34-35页 |
·稻米品质性状的通径分析 | 第35-37页 |
4 稻米品质特性主成分分析 | 第37-40页 |
5 异季栽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40-47页 |
·碾米品质的表现 | 第42-43页 |
·外观品质的表现 | 第43页 |
·蒸煮品质的表现 | 第43-44页 |
·营养品质的表现 | 第44页 |
·不同组合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多重比较 | 第44-4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7-51页 |
·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 | 第47页 |
·提高整精米率 | 第47页 |
·控制直链淀粉含量 | 第47-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