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简介 | 第8-10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 ·三效催化剂体系的组成 | 第10-11页 |
| ·载体 | 第10页 |
| ·涂层 | 第10-11页 |
| ·活性成分及催化剂助剂 | 第11页 |
| ·三效催化剂的作用原理 | 第11-12页 |
| ·CeO_2在三效催化剂中的作用 | 第12-15页 |
| ·CeO_2氧化还原性能及其储氧作用 | 第12-14页 |
| ·促进水-煤气转换反应 | 第14-15页 |
| ·PM-CeO_2间的相互作用 | 第15页 |
| ·CeO_2可提高三效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 第15页 |
| ·掺杂其他氧化物对CeO_2的改性 | 第15-17页 |
| ·CeO_2-ZrO_2固溶体 | 第17-25页 |
| ·CeO_2-ZrO_2固溶体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 ·CeO_2-ZrO_2固溶体的相图研究 | 第18-20页 |
| ·CeO_2-ZrO_2固溶体的晶胞参数研究 | 第20-22页 |
| ·CeO_2-ZrO_2固溶体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22-24页 |
| ·CeO_2-ZrO_2固溶体的储氧性能研究 | 第24-25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以PEG-4000为模板剂合成高比表面介孔Ce_xZr(1-x)O_2复合氧化物及表征 | 第27-47页 |
| ·实验部分 | 第28-33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28-29页 |
| ·以PEG-4000为模板剂制备Ce_(0.5)Zr_(0.5)O_2铈锆复合氧化物 | 第29-30页 |
| ·不同Ce/Zr摩尔比的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 第30-31页 |
|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第31页 |
| ·比表面积测试 | 第31-32页 |
| ·红外光谱测试 | 第32页 |
| ·TEM测试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 ·PEG-4000用量对样品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3-36页 |
| ·水热温度对样品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6-38页 |
| ·样品CZO4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38-39页 |
| ·不同Ce/Zr摩尔比的铈锆复合氧化物的物相分析 | 第39-42页 |
| ·共沉淀pH对铈锆复合氧化物的物相影响 | 第42-43页 |
| ·样品CZO4的TEM测试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 ·样品CZO4的FT-IR结果分析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以SDBS为模板剂合成高比表面介孔Ce_(0.5)Zr_(0.5)O_2复合氧化物及表征 | 第47-62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 ·以SDBS为模板剂制备Ce_(0.5)Zr_(0.5)O_2复合氧化物 | 第48-49页 |
| ·广角X射线衍射(XRD)测试 | 第49页 |
| ·小角X射线衍射(XRD)测试 | 第49页 |
| ·N2吸附-脱附测试 | 第49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 第49页 |
| ·红外光谱测试 | 第49页 |
| ·程序升温还原(TPR)测试 | 第49-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61页 |
|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50-51页 |
| ·样品CZO16的FT-IR分析 | 第51-52页 |
| ·样品的小角度XRD分析 | 第52-53页 |
| ·样品CZO16的TEM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 ·样品的BET分析 | 第55-57页 |
| ·样品CZO18的热稳定性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 ·样品的TRP检测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