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5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32页 |
| 1 种子休眠机理研究综述 | 第15-27页 |
| ·种子休眠的原因 | 第15-19页 |
| ·种皮引起的休眠 | 第15-16页 |
| ·胚休眠 | 第16-18页 |
| ·内源抑制物的存在 | 第18-19页 |
| ·综合性休眠 | 第19页 |
| ·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 ·呼吸途径调控学说 | 第20-21页 |
| ·激素调控学说 | 第21页 |
| ·能量调控学说 | 第21-22页 |
| ·光敏素学说 | 第22-23页 |
| ·种子休眠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 第23页 |
| ·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 | 第23-27页 |
| ·物理方法 | 第24页 |
| ·层积处理 | 第24-25页 |
| ·激素处理 | 第25-26页 |
| ·化学药剂处理 | 第26-27页 |
| ·其它方法 | 第27页 |
| 2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31页 |
| ·南方红豆杉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 | 第28-29页 |
| ·珍贵的药用价值 | 第28页 |
| ·优质的高级工业与雕刻用材 | 第28页 |
| ·生态效益与绿化价值 | 第28-29页 |
| ·优良的生物农药制剂原料 | 第29页 |
| ·其他用途 | 第2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29-31页 |
| ·红豆杉属种子休眠的研究概述 | 第29-30页 |
|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 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南方红豆杉种子的生物学特性 | 第32-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 ·种子的形态特征 | 第32页 |
| ·种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32页 |
| ·种子含水量测定 | 第32页 |
|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 第32-33页 |
| ·种子发芽测定 | 第33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 ·种子特征 | 第33-35页 |
| ·种子基本特征 | 第33页 |
| ·种皮结构 | 第33-35页 |
| ·种胚发育状况 | 第35页 |
| ·种子的生活力 | 第35页 |
| ·种子的发芽能力 | 第35页 |
| 3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 | 第36-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种子透水性研究 | 第36页 |
| ·种子透气性研究 | 第36页 |
| ·种子各部分浸提液的提取 | 第36页 |
| ·种子各部分浸提液的生物测定 | 第36-37页 |
| ·种胚休眠特性的检验 | 第37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 ·南方红豆杉种子的透水性 | 第37-39页 |
| ·南方红豆杉种子的透气性 | 第39页 |
| ·南方红豆杉种子浸提液的生物测定 | 第39-43页 |
| ·种子各部分的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39-41页 |
| ·种子各部分甲醇浸提液对白菜苗高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种子各部分甲醇浸提液对白菜根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种胚的休眠特性 | 第43页 |
| 3 小结 | 第43-45页 |
| ·种子透性 | 第43页 |
| ·生物测定 | 第43-44页 |
| ·种胚休眠特性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种子中内源抑制物质的研究 | 第45-7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 ·南方红豆杉种皮和胚乳中抑制物的提取 | 第45页 |
| ·南方红豆杉种皮和胚乳中抑制物的初步分离 | 第45页 |
| ·南方红豆杉种皮和胚乳各分离物活性的生物测定 | 第45页 |
| ·南方红豆杉种皮和胚乳各分离物的鉴定 | 第45-46页 |
| ·分离相中发芽抑制物质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46-47页 |
| ·发芽抑制物质的有效抑制中浓度(IC50)的测定 | 第47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47-72页 |
| ·南方红豆杉种皮和胚乳中各分离相的生物测定 | 第47-52页 |
| ·种皮和胚乳中各有机相对白菜籽发芽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 ·种皮和胚乳中各有机相对白菜苗高生长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种皮和胚乳中各有机相对白菜根长生长的影响 | 第50-52页 |
| ·种皮中提取的有机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 | 第52-56页 |
| ·种皮的石油醚相提取物 | 第52-53页 |
| ·种皮的乙醚相提取物 | 第53-54页 |
| ·种皮的乙酸乙酯相提取物 | 第54-55页 |
| ·种皮的甲醇相提取物 | 第55-56页 |
| ·胚乳中提取的有机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 | 第56-60页 |
| ·胚乳的石油醚相提取物 | 第56-57页 |
| ·胚乳的乙醚相提取物 | 第57-58页 |
| ·胚乳的乙酸乙酯相提取物 | 第58-59页 |
| ·胚乳的甲醇相提取物 | 第59-60页 |
| ·几种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抑制中浓度的研究 | 第60-72页 |
| ·南方红豆杉中几种化合物的抑制活性 | 第60-63页 |
| ·几种有机化合物抑制中浓度的测定 | 第63-72页 |
| 3 小结 | 第72-75页 |
| ·抑制物质的生物测定 | 第72-73页 |
| ·南方红豆杉种子中抑制物的种类 | 第73-74页 |
| ·几种化合物的有效抑制浓度 | 第74-75页 |
| 第五章 种子处理过程中的激素变化 | 第75-9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7页 |
| ·实验材料 | 第75页 |
| ·实验方法 | 第75-77页 |
| ·内源激素的测定 | 第75-77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77-95页 |
| ·ABA 含量的变化 | 第77-80页 |
| ·南方红豆杉胚乳中 ABA 含量的变化 | 第77-79页 |
| ·南方红豆杉种皮中 ABA 含量的变化 | 第79-80页 |
| ·GA 含量的变化 | 第80-84页 |
| ·南方红豆杉胚乳中 GA3 含量的变化 | 第80-82页 |
| ·南方红豆杉种皮中 GA3 含量的变化 | 第82-84页 |
| ·IAA 含量的变化 | 第84-87页 |
| ·南方红豆杉胚乳中 IAA 含量的变化 | 第84-85页 |
| ·南方红豆杉种皮中 IAA 含量的变化 | 第85-87页 |
| ·ZR 含量的变化 | 第87-90页 |
| ·南方红豆杉胚乳中 ZR 含量的变化 | 第87-89页 |
| ·南方红豆杉种皮中 ZR 含量的变化 | 第89-90页 |
| ·各激素含量之间比值的变化 | 第90-95页 |
| ·GA/ABA | 第90-92页 |
| ·IAA/ABA | 第92-93页 |
| ·ZR/ABA | 第93-94页 |
| ·(GA+IAA)/ABA | 第94-95页 |
| 3 小结 | 第95-98页 |
| ·脱落酸(ABA)含量变化 | 第95-96页 |
| ·赤霉素(GA)含量变化 | 第96页 |
| ·生长素(IAA)含量变化 | 第96页 |
| ·玉米素核苷(ZR)含量变化 | 第96-97页 |
| ·各激素含量之间比值的变化 | 第97-98页 |
| 第六章 种子处理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98-11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0页 |
| ·实验材料 | 第98页 |
| ·实验方法 | 第98-100页 |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98页 |
|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98页 |
|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 第98页 |
|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第98-99页 |
|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99页 |
| ·酸性磷酸酯酶活性测定 | 第99-100页 |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联合活性的测定 | 第100页 |
| ·种子萌发试验 | 第100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100-113页 |
| ·南方红豆杉种子贮藏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100-109页 |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100-102页 |
|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102-103页 |
| ·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103-104页 |
| ·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 第104-107页 |
| ·粗脂肪含量的变化 | 第107-109页 |
| ·南方红豆杉种子处理过程中关健性酶活性变化 | 第109-112页 |
|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第109-110页 |
| ·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变化 | 第110-111页 |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联合活性的变化 | 第111-112页 |
| ·南方红豆杉不同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 3 小结 | 第113-115页 |
| ·种子中各贮藏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113-114页 |
| ·种子中酶活性的变化 | 第114页 |
| ·南方红豆杉不同处理种子的发芽率 | 第114-115页 |
| 第七章 种子处理过程中种胚的变化 | 第115-12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5页 |
| ·实验材料 | 第115页 |
| ·实验方法 | 第115页 |
| ·种胚大小的测定 | 第115页 |
| ·种胚形貌的扫描电镜 | 第115页 |
| ·种胚的透射电镜 | 第115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115-117页 |
| ·处理过程中胚的大小变化 | 第115-116页 |
| ·处理过程中种胚的结构 | 第116-117页 |
| ·未处理种胚的结构 | 第116页 |
| ·暖层积后种胚的结构 | 第116页 |
| ·暖层积和冷层积后种胚的结构 | 第116-117页 |
| ·萌芽时种胚的结构 | 第117页 |
| 3 小结 | 第117-123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23-131页 |
| 1 结论 | 第123-126页 |
| ·种子的休眠原因 | 第123页 |
| ·种胚形态和种皮结构 | 第123页 |
| ·生物测定 | 第123页 |
| ·内源抑制物质 | 第123-125页 |
| ·抑制活性测定 | 第123-124页 |
| ·南方红豆杉种子中抑制物的种类 | 第124页 |
| ·几种化合物的有效抑制浓度 | 第124-125页 |
| ·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过程中的变化 | 第125-126页 |
| ·内源激素 | 第125页 |
| ·种子中贮藏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125页 |
| ·种子中酶活性的变化 | 第125-126页 |
| ·胚的变化 | 第126页 |
| ·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发芽率 | 第126页 |
| 2 讨论 | 第126-129页 |
| ·激素调控 | 第126-127页 |
| ·代谢调控 | 第127-128页 |
| ·萌发抑制物质 | 第128页 |
| ·种胚的发育 | 第128-129页 |
| ·休眠的解除 | 第129页 |
| 3 后续研究及展望 | 第129-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41页 |
| 详细摘要 | 第141-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