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污染的预防与治理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概论 | 第10-17页 |
·课题背景 | 第10-12页 |
·室内空气质量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室内空气质量的定义 | 第12页 |
·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室内空气质量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制定全面科学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 第14页 |
·污染源控制 | 第14页 |
·室内各种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 第14页 |
·空气净化技术研究 | 第14页 |
·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 第14-15页 |
·放射性污染研究 | 第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预期的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的分析 | 第17-24页 |
·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 第18-21页 |
·甲醛 | 第18页 |
·氨 | 第18-19页 |
·苯 | 第19-20页 |
·氡 | 第20页 |
·总挥发性有机物 | 第20-21页 |
·污染物造成的危害特点 | 第21-24页 |
·加害主体的不确定性 | 第21页 |
·造成人体伤害的因果关系复杂性 | 第21页 |
·受害个体的差异性 | 第21页 |
·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伤害的潜伏性 | 第21页 |
·室内环境造成伤害的广泛性 | 第21-24页 |
第三章 上海市住宅装修污染情况调查 | 第24-35页 |
·调查实测方法 | 第24-29页 |
·问卷调查方法 | 第24-25页 |
·现场实测方法 | 第25-29页 |
·实测设备及化学试剂 | 第25-28页 |
·采样时间、位置的确定 | 第28-29页 |
·两种实测方法的比较 | 第29页 |
·调查、实测结果分析 | 第29-34页 |
·住宅概况 | 第29-30页 |
·室内甲醛污染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室内苯系物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室内TVOC污染物检测与分析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装修对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 第35-44页 |
·设计方面 | 第35-39页 |
·合理地计算房屋空间承载量 | 第35页 |
·搭配各种材料的使用量 | 第35-36页 |
·保证室内有一定的新风量 | 第36-38页 |
·为室内购买家具和其他装饰用品的污染留好提前量 | 第38页 |
·尽量使用无毒、少毒、无污染、少污染的施工工艺 | 第38-39页 |
·建筑材料的影响 | 第39-41页 |
·基本建筑材料 | 第39-40页 |
·装饰装修材料 | 第40-41页 |
·其它功能材料 | 第41页 |
·装修时间、温度变化的影响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污染防治净化技术 | 第44-57页 |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 第44-46页 |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 第44-45页 |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 第45-46页 |
·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价方法 | 第46-51页 |
·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价的基本要素 | 第46-47页 |
·主要有害物质分析 | 第46页 |
·装饰材料中有害气体释放量的测试 | 第46页 |
·准确计算各种材料的使用量 | 第46-47页 |
·室内空气质量的预测技术 | 第47-51页 |
·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价程序和内容 | 第47-51页 |
·室内污染的防治措施 | 第51-54页 |
·污染源的控制 | 第51-52页 |
·氡气的防治措施 | 第52-54页 |
·氡的防治原则 | 第52页 |
·具体做法 | 第52-54页 |
·通风换气 | 第54页 |
·室内空气净化技术 | 第54-57页 |
·物理吸附法 | 第54页 |
·化学吸收法 | 第54-55页 |
·光催化净化技术 | 第55-56页 |
·生物净化技术 | 第56页 |
·绿色植物 | 第56页 |
·高压电负离子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57页 |
·建议 | 第57-60页 |
·强化民用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法律意识 | 第57-58页 |
·完善室内环境质量控制制度,强化工程验收过程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