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微生物菌群的构建及处理苯酚与焦化废水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废水生物处理概述 | 第11-13页 |
·生物强化技术 | 第13页 |
·环境生物制剂 | 第13-14页 |
·复合微生物菌群技术对废水处理的意义 | 第14-15页 |
·EM-有效微生物技术 | 第15-19页 |
·有效微生物菌群的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有效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目前复合微生物制剂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焦化废水 | 第19-23页 |
·焦化废水处理的技术进展 | 第20-22页 |
·生物强化技术在焦化废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含酚废水 | 第23页 |
·高效菌株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实验方案及方法 | 第26-35页 |
·技术路线 | 第26页 |
·主要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6-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实验用培养基及其成分 | 第27-29页 |
·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PH 测定方法 | 第29页 |
·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菌种平板划线分离方法 | 第29-30页 |
·菌种降解性能的测定 | 第30-31页 |
·菌种保存 | 第31页 |
·菌种扩大培养 | 第31页 |
·CODcr测定方法 | 第31页 |
·苯酚测定方法 | 第31-33页 |
·菌种鉴定 | 第33页 |
·微生物的染色与观察 | 第33-34页 |
·应用实验 | 第34页 |
·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34-35页 |
第3章 菌种筛选 | 第35-52页 |
·光合菌的筛选 | 第35-40页 |
·菌种筛选 | 第35-36页 |
·筛选结果 | 第36-37页 |
·生长特性研究 | 第37-39页 |
·菌种鉴定 | 第39-40页 |
·酵母菌的筛选 | 第40-44页 |
·菌种筛选 | 第40-41页 |
·筛选结果 | 第41页 |
·菌种复筛 | 第41-42页 |
·生长特性研究 | 第42-44页 |
·放线菌的筛选 | 第44-48页 |
·菌种筛选 | 第44-45页 |
·筛选结果 | 第45-46页 |
·菌种复筛 | 第46页 |
·生长特性研究 | 第46-47页 |
·菌种鉴定 | 第47-48页 |
·乳酸菌的筛选 | 第48-51页 |
·菌种筛选 | 第49页 |
·筛选结果 | 第49页 |
·生长特性研究 | 第49-50页 |
·菌种鉴定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单一菌属废水降解实验 | 第52-60页 |
·光合菌废水降解实验 | 第52-54页 |
·酵母菌废水降解实验 | 第54-55页 |
·放线菌废水降解实验 | 第55-57页 |
·乳酸菌废水降解实验 | 第57-60页 |
第5章 有效微生物菌群的构建 | 第60-61页 |
·有效微生物菌群的构建原理 | 第60页 |
·有效微生物菌群的构建 | 第60-61页 |
第6章 苯酚废水降解实验 | 第61-70页 |
·菌种投加量对降解苯酚的影响 | 第61-62页 |
·摇床转速对降解苯酚的影响 | 第62页 |
·温度对苯酚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pH 值对苯酚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有效微生物菌群处理苯酚废水正交实验 | 第64-66页 |
·有效微生物菌群降解苯酚废水动力学 | 第66-69页 |
·747mg/L 苯酚废水降解动力学 | 第66-67页 |
·降解动力学分析 | 第67-68页 |
·菌群降解苯酚浓度极限研究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7章 有效微生物菌群处理焦化废水实验 | 第70-77页 |
·有效微生物菌群对焦化废水降解 | 第70页 |
·接种量对焦化废水降解的影响 | 第70-71页 |
·摇床转速对焦化废水降解的影响 | 第71页 |
·温度对焦化废水降解的影响 | 第71-72页 |
·pH 值对焦化废水降解的影响 | 第72-73页 |
·最佳降解条件的确定 | 第73-75页 |
·复合菌群处理焦化废水动力学研究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建议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