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7-22页 |
·概述 | 第7-12页 |
·循环经济的由来 | 第7页 |
·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 | 第7-10页 |
·循环经济的三种运行模式的研究 | 第10-12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 | 第14页 |
·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美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 | 第15页 |
·我国循环经济的研究现状概况 | 第15-17页 |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实践现状 | 第16-17页 |
·微观层面 | 第16页 |
·中观层面 | 第16-17页 |
·宏观层面 | 第17页 |
·大循环模式的实践(北九州的经验) | 第17-21页 |
·发展循环经济的举措 | 第17-18页 |
·资源循环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 | 第18-19页 |
·生态工业园区内部分工厂的生产情况 | 第19-2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即对大连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作用 | 第21-22页 |
第2章 大连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第22-27页 |
·大连市循环经济发展成绩 | 第22-23页 |
·大连市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4页 |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24-27页 |
·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性 | 第24-25页 |
·整个社会在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 第25-26页 |
·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存在缺陷和不足 | 第26页 |
·没有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 第26页 |
·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技术支撑 | 第26-27页 |
第3章 大连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 第27-47页 |
·循环型农业 | 第27-32页 |
·输入端的农业资源投入减量化 | 第27-28页 |
·输出端的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 | 第28-32页 |
·循环型工业 | 第32-37页 |
·清洁生产 | 第32-34页 |
·推进清洁生产行为 | 第32-33页 |
·导入生命周期评价技术 | 第33-34页 |
·生态工业园区 | 第34-37页 |
·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理解 | 第34页 |
·生态工业园区的演进机理 | 第34-35页 |
·生态工业园区的分类 | 第35-36页 |
·大连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 第36-37页 |
·循环型服务业 | 第37-39页 |
·商服业循环经济模式 | 第37-38页 |
·物流业循环经济模式 | 第38-39页 |
·循环型城市 | 第39-44页 |
·城市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 第39-41页 |
·城市污水的循环利用 | 第41-44页 |
·循环型社会 | 第44-47页 |
·多级链接的产业 | 第44-45页 |
·完善的社会资源回收网络 | 第45-46页 |
·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活方式 | 第46-47页 |
第4章 大连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 第47-53页 |
·指导思想 | 第47页 |
·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 | 第47-48页 |
·总体目标 | 第47-48页 |
·主要指标 | 第48页 |
·大连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任务和措施 | 第48-51页 |
·建设资源循环型企业 | 第48-49页 |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 第49-50页 |
·做好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 第49页 |
·制定甘井子工业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 | 第49页 |
·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方案 | 第49-50页 |
·做好大连国家环保产业园区规划建设 | 第50页 |
·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 | 第50-51页 |
·建设城市中水回用系统 | 第50页 |
·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及综合利用系统 | 第50页 |
·建设主要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系统 | 第50-51页 |
·建立绿色消费体系 | 第51页 |
·保证措施 | 第51-53页 |
·加快建立法规、规章体系,依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 第51页 |
·制定优惠政策 | 第51页 |
·加强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 第51-52页 |
·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信息交换平台 | 第52页 |
·研究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 | 第52页 |
·加强国际合作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