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期水驱状况因素分析及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高含水期水驱开发规律研究 | 第13-22页 |
·水驱开发阶段划分及开采特征分析 | 第13-15页 |
·开发阶段划分 | 第13页 |
·开采特征分析 | 第13-15页 |
·水驱开发规律研究 | 第15-21页 |
·含水上升规律 | 第15-18页 |
·产能变化规律 | 第18-20页 |
·吸水指数变化规律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水驱状况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 第22-41页 |
·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 第22-32页 |
·岩石物性 | 第22-24页 |
·油水粘度比 | 第24-26页 |
·润湿性 | 第26-28页 |
·注水倍数 | 第28-30页 |
·驱替压力梯度 | 第30-32页 |
·波及系数影响因素研究 | 第32-39页 |
·原油粘度 | 第32-36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36-38页 |
·纵向非均质性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水驱状况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 第41-55页 |
·平面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9页 |
·渗透率影响 | 第42-43页 |
·原油粘度影响 | 第43-44页 |
·润湿性影响 | 第44-45页 |
·注采比影响 | 第45-47页 |
·井网密度影响 | 第47页 |
·采液速度影响 | 第47-49页 |
·纵向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4页 |
·正韵律影响 | 第50-52页 |
·反韵律影响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试验区块水驱状况分析 | 第55-75页 |
·孤东七区馆上段地质与开发状况 | 第55-56页 |
·油藏模型的建立 | 第56-59页 |
·地质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储层物性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储层流体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历史拟合 | 第59-64页 |
·高含水期驱替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74页 |
·韵律性影响分析 | 第64-69页 |
·注水倍数影响 | 第69页 |
·冲刷倍数影响 | 第69-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水驱状况评价体系研究 | 第75-91页 |
·水驱状况评价指标分析 | 第75页 |
·水驱状况综合评价方法 | 第75-78页 |
·基本原理 | 第76页 |
·权向量的确定 | 第76-78页 |
·评判矩阵的确定 | 第78页 |
·水驱状况评价单指标分析 | 第78-88页 |
·水驱控制程度 | 第78-80页 |
·水驱动用程度 | 第80-81页 |
·水驱状况 | 第81-82页 |
·注采比 | 第82-83页 |
·含水上升率 | 第83-84页 |
·存水率 | 第84-86页 |
·耗水比 | 第86-87页 |
·能量保持水平 | 第87-88页 |
·水驱状况综合评价 | 第88-89页 |
·调整措施 | 第89页 |
·小结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个人简历、在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