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票据背书伪造问题概述 | 第13-18页 |
第一节 票据背书伪造的历史发展 | 第13-16页 |
一、票据背书伪造问题的起源 | 第13-14页 |
二、两大法系关于票据背书伪造效力的分歧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美国统一商法典中票据背书伪造制度的规定 | 第16-18页 |
一、背书伪造的定义 | 第16页 |
二、背书伪造制度的规定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背书伪造损失分配原则的基础性制度设计 | 第18-29页 |
第一节 担保责任概述 | 第18-21页 |
一、担保责任的性质分析 | 第18-19页 |
二、担保责任的立法宗旨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担保责任的必要性分析 | 第21-24页 |
一、转让担保责任的必要性分析 | 第21-23页 |
(一) 追索权行使的限制条件 | 第21-22页 |
(二) 转让担保制度对票据受让人利益安全的维护 | 第22-23页 |
二、提示担保责任的必要性分析 | 第23-24页 |
(一) 转让担保的局限性 | 第23-24页 |
(二) 提示担保对付款人的保护 | 第24页 |
第三节 担保责任的内容分析 | 第24-29页 |
一、转让担保内容分析 | 第24-28页 |
(一) 一般票据的转让担保 | 第24-27页 |
(二) 银行金融票证的转让担保 | 第27-28页 |
二、提示担保责任内容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背书伪造的损失分配之一般原则 | 第29-37页 |
第一节 伪造人和被伪造人的损失承担 | 第29-32页 |
一、伪造者承担责任的情形 | 第30页 |
二、被伪造人承担责任的情形 | 第30-32页 |
第二节 背书伪造损失的最终承担者 | 第32-37页 |
一、探寻最终责任的承担者 | 第32-34页 |
二、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34-37页 |
(一) 传统的票据权利来源理论 | 第35页 |
(二) Kildor-Hicks理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背书伪造的损失分配之特殊规则 | 第37-42页 |
第一节 几种责任承担的特殊规则 | 第37-39页 |
一、冒名者规则(Imposters) | 第37-38页 |
二、虚构收款人规则(Fictitious Payees) | 第38-39页 |
三、雇员的欺诈性背书(Fraudulent Indorsements) | 第39页 |
第二节 特殊规则的设计理念及比较过失原则 | 第39-42页 |
一、特殊原则的设计理念 | 第39-40页 |
二、比较过失原则——损失分担的平衡器 | 第40-42页 |
第五章 中美票据背书伪造制度损失分配原则之比较 | 第42-51页 |
第一节 中美票据法中伪造背书对票据当事人的效力比较 | 第42-48页 |
一、我国票据法关于背书伪造损失分配的基本规定 | 第42-43页 |
二、中美票据法中伪造背书对票据当事人的效力比较 | 第43-48页 |
(一) 付款人的利益保护及背书伪造损失承担 | 第43-45页 |
(二) 票据持有人的利益保护及背书伪造损失承担 | 第45-46页 |
(三) 背书伪造前的票据当事人利益保护与背书伪造损失承担 | 第46页 |
(四) 被伪造人的利益保护及背书伪造损失承担 | 第46-47页 |
(五) 伪造背书的直接后手利益保护及背书伪造损失承担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对中美背书伪造损失分配制度的简要评价 | 第48-51页 |
一、两国背书伪造损失分配制度的整体比较 | 第49页 |
二、对两国背书伪造损失分配制度的简单评价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