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郑钦安生平及其《伤寒论》学术思想渊源 | 第9-11页 |
一、生平及著作简介 | 第9页 |
二、郑氏《伤寒论》学术思想的渊源 | 第9-11页 |
第二部分 郑钦安《伤寒论》学术思想与研究特色 | 第11-31页 |
一、气化论 | 第11-13页 |
二、重阳观 | 第13-21页 |
(一) 重阳观的立论依据 | 第13-14页 |
(二) 重阳观在《伤寒论》研究中的表现 | 第14-16页 |
(三) 重阳观的相对性与不足 | 第16-18页 |
(四) 重阳观与其他医家重阳思想的异同 | 第18-20页 |
(五) 重阳观对后世医家之影响 | 第20-21页 |
三、《伤寒论》研究中的其他特色 | 第21-26页 |
(一) 不强为仲景作注 | 第21-24页 |
(二) 充分结合临床实际作注 | 第24页 |
(三) 对《伤寒论》脉象的客观认识 | 第24-26页 |
四、《伤寒论》研究中的不足 | 第26-31页 |
(一) 混乱的六经传变观 | 第26-28页 |
(二) 个别条文仍有拘于文字之误 | 第28页 |
(三) 盲目否定之误 | 第28-29页 |
(四) 遵从喻、舒之注带来的失误 | 第29-30页 |
(五) 对字义、文法把握不够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研究郑氏《伤寒论》学术思想后的启示和思考 | 第31-39页 |
一、应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要注意《伤寒论》的医学属性 | 第31-33页 |
(一) 走出单纯训释文字的误区 | 第31-32页 |
(二) 突破“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桎梏 | 第32-33页 |
二、研究体例上要兼收并蓄 | 第33-34页 |
三、要结合《金匮要略》读《伤寒论》 | 第34-36页 |
四、要注意分析条文中的误治过程 | 第36页 |
五、把握《伤寒论》中蕴含的常变观思维 | 第36-37页 |
六、紧密结合临床研读《伤寒论》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详细摘要 | 第47-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