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滩海地区地震油藏地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22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滩海地区油藏地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 ·地震资料在解决油藏地质问题中的优越性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地震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等时地层格架划分研究 | 第19页 |
| ·地震相、沉积相研究 | 第19页 |
| ·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研究 | 第19页 |
| ·地层岩性和储层物性的地震预测研究 | 第19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创新点 | 第20-22页 |
| 第2章 地震油藏地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2-49页 |
| ·地震油藏地质研究的内容 | 第22页 |
| ·井震结合的等时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 第22-26页 |
| ·井震结合划分地层的思路 | 第23页 |
| ·层序界面在地震响应上的标志 | 第23-24页 |
| ·井震结合地层划分对比实例 | 第24-26页 |
| ·井震结合的沉积相分析 | 第26-33页 |
| ·地震相的概念及其与沉积相的关系 | 第27页 |
| ·传统的地震相研究 | 第27-28页 |
| ·地震相研究新方法 | 第28-32页 |
| ·多学科相结合进行地震相研究的关键 | 第32-33页 |
|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 | 第33-41页 |
| ·地震地质综合标定 | 第33-34页 |
| ·断裂系统解释 | 第34-38页 |
| ·地层界面精细解释 | 第38-40页 |
| ·时深转换 | 第40页 |
| ·多学科信息在地震构造研究中作用 | 第40-41页 |
| ·地层岩性及储层物性预测研究 | 第41-49页 |
| ·储层定性预测研究 | 第41-45页 |
| ·储层定量预测研究 | 第45-48页 |
| ·地震储层预测中的多学科结合研究的重要性 | 第48-49页 |
| 第3章 大港张东地区地震油藏地质研究 | 第49-8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9-52页 |
| ·研究区位置 | 第49页 |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49-50页 |
| ·沉积特征 | 第50页 |
| ·油藏特征及类型 | 第50-52页 |
| ·井震结合的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 第52-58页 |
| ·地层划分对比标准层 | 第52-53页 |
| ·地震层序发育状况及特点 | 第53-55页 |
|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 | 第55-56页 |
| ·构造发育对地震层序发育的影响 | 第56-58页 |
| ·地震相研究 | 第58-60页 |
| ·研究区典型地震相 | 第58-59页 |
| ·研究区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关系 | 第59-60页 |
| ·油藏构造精细解释研究 | 第60-73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61页 |
| ·构造及断裂系统解释 | 第61-65页 |
| ·研究区古近纪构造发育史研究 | 第65-68页 |
| ·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 第68-73页 |
| ·地层岩性和储层物性预测研究 | 第73-80页 |
| ·基础资料分析 | 第74-76页 |
| ·反演方法的选择 | 第76-77页 |
| ·反演中沉积体系约束的实现 | 第77-78页 |
| ·反演效果分析 | 第78-80页 |
| ·有利目标区分析 | 第80-84页 |
| ·目标区I | 第80-81页 |
| ·目标区II | 第81-84页 |
| 第4章 地震油藏地质研究探讨 | 第84-88页 |
| ·多学科相结合的地震油藏地质研究 | 第84-85页 |
| ·地震油藏地质研究概念的提出 | 第84页 |
| ·地震油藏地质研究的内容 | 第84页 |
| ·地震油藏地质研究中的多学科结合 | 第84-85页 |
| ·地震油藏地质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 | 第85-88页 |
| ·剥蚀量恢复及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 第85-86页 |
| ·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86页 |
| ·渗透率求取不准确的问题 | 第86-87页 |
| ·平面相变频繁地区的地震解释问题 | 第87-88页 |
|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