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一般理论论文--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论文--医学伦理学论文

医学生道德心理培育的系统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3页
前言和文献回顾第13-20页
 1. 立论依据第13-15页
 2. 理论意义第15-16页
 3. 实际意义第16-17页
 4. 写作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7-18页
 5. 文献回顾第18-20页
正文第20-85页
 1. 医学生道德心理的系统性理论基础第20-34页
   ·医德心理内涵第20-21页
   ·医德心理结构第21-30页
     ·医德认知第21-23页
     ·医德情感第23-25页
     ·医德意志第25-26页
     ·医德行为第26-29页
     ·医德人格第29-30页
   ·医德内化外化第30-34页
     ·内化和外化机制模型第31页
     ·内化运行过程第31-32页
     ·外化运行过程第32页
     ·评价响应第32-33页
     ·信息反馈第33-34页
   ·系统性理论要素的统一第34页
 2. 医学生道德心理的系统性实际调查第34-40页
   ·实际调查对象第34-35页
   ·实际调查方法第35页
   ·实际调查结果第35-38页
   ·系统性调查显征的归纳第38-40页
     ·逆反心理显征第38页
     ·思维模式显征第38-39页
     ·奋斗目标显征第39页
     ·医德态度显征第39-40页
     ·价值观念显征第40页
 3. 医学生道德心理的系统性影响因素第40-60页
   ·客观宏观因素第41-46页
     ·生产力水平因素第41-42页
     ·经济体制因素第42-43页
     ·价值观念因素第43-45页
     ·教育机制因素第45-46页
   ·客观微观因素第46-51页
     ·学校教育因素第46-48页
     ·知识结构因素第48-49页
     ·家庭环境因素第49-50页
     ·课外活动因素第50-51页
   ·主观因素第51-58页
     ·医德接受因子第51-52页
     ·医德选择因子第52-54页
     ·医德内化因子第54页
     ·医德外化因子第54-56页
     ·医德升华因子第56-58页
   ·系统性影响因素的协调第58-60页
 4. 医学生道德心理系统性培育措施第60-85页
   ·客观宏观措施第60-64页
     ·正视价值观转变第60-61页
     ·实行两个结合第61页
     ·改革内容、方法第61-62页
     ·提高教师素质第62页
     ·构建新的体系第62-64页
   ·客观微观措施第64-68页
     ·营造适宜的医德心理环境第64页
     ·营造合理的课程教学环境第64-65页
     ·营造浓厚的人文陶冶环境第65-66页
     ·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第66-67页
     ·营造有效的品德实践环境第67-68页
   ·主体措施第68-81页
     ·医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第68页
     ·医学生道德认知的提高第68-70页
     ·医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第70-72页
     ·医学生道德意志的磨练第72-73页
     ·医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第73-75页
     ·医学生道德心理障碍的调控第75-79页
       ·医学生道德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第75-76页
       ·道德心理障碍调控的宏观机制第76-77页
       ·道德心理障碍调控的微观机制第77-78页
       ·道德心理障碍调控的具体方法第78-79页
     ·医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第79-81页
       ·课堂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第80页
       ·师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第80-81页
       ·理论教育与行为规范相结合第81页
   ·系统性培育机制的构建第81-85页
小结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Web Services技术及其在矿山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中的应用
下一篇:西汉中期军事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