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临床研究 | 第10-19页 |
一、研究标准 | 第10-12页 |
(一) 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二)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标准 | 第11页 |
(三) 中医证侯评分标准 | 第11页 |
(四) 试验病例标准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 病例来源与分组方法 | 第12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2页 |
(三) 观测指标及方法 | 第12-13页 |
(四) 疗效判断标准 | 第13-14页 |
(五)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4页 |
(六) 统计学方法 | 第14页 |
三、临床资料分析 | 第14-17页 |
(一)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第15页 |
(二) 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 | 第15页 |
(三)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第15页 |
(四) 两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情况比较 | 第15-16页 |
(五) 两组患者冠心病治疗史情况比较 | 第16页 |
(六)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分级(NYHA 分级)情况比较 | 第16页 |
(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侯评分情况比较 | 第16页 |
(八) 两组患者治疗前脑利钠肽情况比较 | 第16-17页 |
(九)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 第17页 |
四、研究结果 | 第17-19页 |
(一) 两组心功能分级(NYHA 分级)总疗效比较 | 第17页 |
(二) 两组中医证侯评分总疗效比较 | 第17-18页 |
(三) 两组治疗前后脑钠素的组内及组间变化比较 | 第18页 |
(四) 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比较 | 第18页 |
(五) 不良反应 | 第18-19页 |
讨论 | 第19-31页 |
一、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19-21页 |
(一) 中医对心衰的病因认识 | 第19页 |
(二) 中医对心衰辩证分型的研究 | 第19-20页 |
(三)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 第20-21页 |
二、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的认识 | 第21-22页 |
(一)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类)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类). | 第21页 |
(二) β-受体阻滞剂 | 第21-22页 |
(三)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第22页 |
(四) 除颤器及胺碘酮 | 第22页 |
三、脑利钠肽(BNP)对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评估的价值 | 第22-23页 |
四、生活质量 | 第23-26页 |
(一) 中医对生活质量的朴素认识 | 第24页 |
(二) 现代医学对生活质量的评定 | 第24-25页 |
(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现状 | 第25-26页 |
五、加味生脉散的处方依据 | 第26-28页 |
(一) 药物组成 | 第26页 |
(二) 功能主治 | 第26页 |
(三) 药物分析 | 第26-28页 |
六、加味生脉散的疗效分析 | 第28-31页 |
(一) 改善NYHA 心功能分级(临床症状)疗效分析 | 第28页 |
(二) 对中医证侯评分的疗效分析 | 第28-29页 |
(三) 对BNP 影响的疗效分析 | 第29页 |
(四) 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分析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综述 | 第36-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论文著作 | 第50-54页 |
详细摘要 | 第54-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