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引言 | 第1-20页 |
|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7-20页 |
| 第2章: 外来影响(1840年)前的中国传统室内设计 | 第20-42页 |
| ·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哲学思想 | 第20-26页 |
| ·寓于伦理的严整布局 | 第20-21页 |
| ·天尊地卑的装饰表征 | 第21-22页 |
| ·富于审美的结构造型 | 第22-23页 |
| ·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 | 第23-24页 |
| ·师法自然的意境创造 | 第24-26页 |
| ·中国传统室内的形式特征 | 第26-33页 |
| ·官式建筑的室内空间 | 第26-30页 |
| ·民间建筑的室内空间 | 第30-33页 |
| ·中国传统室内的装饰手段 | 第33-38页 |
| ·适于变化的界面处理 | 第33-35页 |
| ·丰繁精致的家具与陈设 | 第35-36页 |
| ·寓意丰富的色彩与纹样 | 第36-38页 |
| ·中国传统工官制度与室内设计 | 第38-42页 |
| ·《营造法式》与《工程做法则例》 | 第38-40页 |
| ·清代宫廷中的“样式雷” | 第40-42页 |
| 第3章: 西方建筑及室内设计思想的传播及其影响 | 第42-63页 |
| ·传入的历史背景 | 第42-49页 |
| ·西方文明的渗透 | 第42-45页 |
| ·外国租界区的形成 | 第45-47页 |
| ·西风东渐的社会思潮 | 第47-49页 |
| ·传播的主要途径 | 第49-54页 |
| ·西方宗教的传播渠道 | 第50-51页 |
| ·殖民外交的传播渠道 | 第51-52页 |
| ·商贸活动的传播渠道 | 第52-54页 |
| ·传统营造业的擅变 | 第54-58页 |
| ·新技术及新材料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室内物理环境的改善 | 第55-57页 |
| ·专业设计机构的出现 | 第57-58页 |
| ·专业框架的初步构建 | 第58-63页 |
|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兴办 | 第58-60页 |
| ·远赴海外的留学热潮 | 第60-61页 |
| ·专业组织的建立 | 第61-63页 |
| 第4章: 近代中西方室内设计风格的交汇 | 第63-91页 |
| ·纷至沓来的西方风格 | 第63-78页 |
| ·殖民式风格 | 第63-64页 |
| ·哥特复兴风格 | 第64-66页 |
| ·地域性风格 | 第66-69页 |
| ·折衷主义风格 | 第69-73页 |
| ·“新艺术运动”风格 | 第73-75页 |
| ·“装饰艺术运动”风格 | 第75-78页 |
| ·中式风格的发展延续 | 第78-88页 |
| ·中西交汇的混杂式倾向 | 第78-80页 |
| ·西方建筑师的尝试 | 第80-83页 |
| ·民族复兴运动与传统风格的折衷倾向 | 第83-88页 |
|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萌芽 | 第88-91页 |
| ·现代主义的理论传播 | 第88-89页 |
| ·“国际式”风格的出现 | 第89-91页 |
| 第5章: 意识形态主导的室内设计 | 第91-119页 |
| ·戏剧性的风格转变 | 第91-102页 |
| ·体制的变革 | 第91-92页 |
| ·现代主义思潮的短暂延续 | 第92-95页 |
| ·“苏维埃风格”的影响 | 第95-98页 |
| ·民族形式的探索 | 第98-101页 |
| ·反对浪费的节俭方针 | 第101-102页 |
| ·十大建筑推动的室内设计专业发展 | 第102-113页 |
| ·影响深远的十大建筑 | 第102-107页 |
| ·室内设计专业体系的初建 | 第107-109页 |
| ·民族形式的继承与革新 | 第109-113页 |
| ·设计革命与文化革命 | 第113-119页 |
| ·突出政治的设计实践 | 第113-116页 |
| ·“象征性”与“程式化”的设计倾向 | 第116-119页 |
| 第6章: 新时期的探索与追求 | 第119-158页 |
| ·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 | 第119-123页 |
| ·“文化热”与繁荣创作 | 第119-121页 |
| ·现代主义思想的回潮 | 第121-123页 |
| ·学术体系与专业发展 | 第123-129页 |
| ·概念的转化 | 第123-124页 |
| ·教育体系与理论建设 | 第124-127页 |
| ·专业的快速发展 | 第127-129页 |
| ·多元发展的现代室内设计潮流 | 第129-158页 |
| ·传统复兴与本土文化的回归 | 第129-134页 |
| ·现代与后现代语境 | 第134-138页 |
| ·消费时代的流行元素 | 第138-142页 |
| ·可持续发展观引导的绿色设计 | 第142-146页 |
| ·全球化的冲击与国际化的舞台 | 第146-158页 |
| 结语 | 第158-160页 |
| 参考书目 | 第160-168页 |
| 致谢 | 第168-169页 |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9-170页 |
| 在学期间的主要设计成果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