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摘 要 | 第1-3页 |
Abstaract | 第3-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一)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1页 |
(二)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12页 |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检验检疫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13-25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二、检验检疫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第14-19页 |
(一) 检验检疫制度对市场外部性的校正功能 | 第14页 |
(二) 检验检疫可能导致的市场失灵 | 第14-15页 |
(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机制分析 | 第15-16页 |
(四) 科学检验和政策检验 | 第16-19页 |
三、检验检疫制度的数量与成本效应分析 | 第19-21页 |
(一) 检验检疫壁垒的数量效应分析 | 第19-20页 |
(二) 检验检疫壁垒的成本效应分析 | 第20-21页 |
四、壁垒性检验检疫制度的非经济作用机制 | 第21-24页 |
(一) 时滞效应 | 第21-22页 |
(二) 检验标准 | 第22页 |
(三) 检验比例 | 第22-24页 |
五、我国检验检疫制度改革的经济学依据 | 第24-25页 |
(一) 检验检疫的公共服务劳务 | 第24页 |
(二) 检验检疫的检验生产劳务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检验检疫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25-39页 |
一、国际上的检验检疫机构类型 | 第25-26页 |
二、检验检疫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26-32页 |
(一) 美国检验检疫制度 | 第26-28页 |
(二) 欧盟检验检疫制度 | 第28-29页 |
(三) 日本的检验检疫制度 | 第29-32页 |
三、我国检验检疫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2-39页 |
(一) 我国检验检疫制度现状 | 第32-35页 |
(二) 我国检验检疫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第四章 我国检验检疫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 第39-49页 |
一、我国检验检疫面对WTO 协议的相关问题 | 第39-43页 |
(一) 与检验检疫有关的WTO 协议 | 第39-40页 |
(二) TBT、SPS 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 第40-42页 |
(三) 利用TBT、SPS 保护国家利益 | 第42-43页 |
二、我国检验检疫面临的新问题 | 第43-49页 |
(一) 国外技术性检验检疫壁垒性增强 | 第43-45页 |
(二) 出口食品安全问题仍较突出 | 第45-46页 |
(三) 国际疫情频繁发生 | 第46页 |
(四) 两岸经贸关系出现新变化,涉台检验检疫任务日趋繁重 | 第46-47页 |
(五) 部分进出口企业城信缺失,检验检疫监管难度增大 | 第47-48页 |
(六) 检验检疫部门难以适应不断拓展的业务范围的工作要求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检验检疫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49-57页 |
一、进一步改革检验检疫机构 | 第49-50页 |
(一) 加强对检验检疫实体的宏观调控 | 第49-50页 |
(二) 加强检验检疫机构改革提高其国际检验市场竞争力 | 第50页 |
二、完善检验检疫标准与认证制度 | 第50-52页 |
(一) 加快制定和修改技术标准,向国际标准靠拢 | 第50-51页 |
(二)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之间技术性检验检疫标准的制定 | 第51页 |
(三) 加强认证工作,发挥认证认可的作用 | 第51-52页 |
(四) 积极拓展无形资产鉴定等新业务 | 第52页 |
三、完善的信息网络,加快推进检测电子执法系统的建设 | 第52-53页 |
四、完善检验检疫风险预警系统机制及快速反应系统 | 第53页 |
五、完善检验检疫的执法行为 | 第53-55页 |
(一) 减少批批检验检疫货物种类,提高检验检疫工作效率 | 第53-54页 |
(二)建立与海关的紧密联系机制 | 第54页 |
(三)加强对企业诚信机制的建立 | 第54-55页 |
(四)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 | 第55页 |
六、加大科技与人才培养的投入 | 第55-57页 |
(一)提高检验检疫设备及检测方法的科技水平 | 第55-56页 |
(二)加快培养熟悉规则的高素质检验检疫专业人才 | 第56-57页 |
结 论 | 第57-59页 |
一、本文结论 | 第57页 |
二、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57-59页 |
参 考 文 献 | 第59-62页 |
致 谢 | 第62-63页 |
简 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