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失稳灾害的模糊综合评估技术及其应用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 1.1 引言 | 第7-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 | 第8-11页 |
| 1.2.2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 | 第11-13页 |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15-24页 |
| 2.1 定性分析法 | 第15-16页 |
| 2.2 定量分析法 | 第16-19页 |
| 2.3 半定量分析法 | 第19-24页 |
| 2.3.1 层次分析法特点 | 第20页 |
| 2.3.2 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20-24页 |
| 第三章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24-31页 |
| 3.1 概述 | 第24-26页 |
| 3.1.1 模糊集合的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 3.1.2 隶属函数和隶属度 | 第25-26页 |
| 3.2 基本数学原理 | 第26-28页 |
| 3.3 模糊综合评判的模型 | 第28-31页 |
| 第四章 316 国道边坡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 第31-42页 |
| 4.1 概况 | 第31-32页 |
| 4.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 第32-34页 |
| 4.2.1 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 | 第32页 |
| 4.2.2 地形、地貌 | 第32页 |
| 4.2.3 地质构造 | 第32-33页 |
| 4.2.4 地层岩性 | 第33页 |
| 4.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3-34页 |
| 4.2.6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4页 |
| 4.3 沿线地质灾害的特点 | 第34-35页 |
| 4.4 主要地质灾害分析 | 第35-38页 |
| 4.5 边坡稳定影响因素 | 第38-42页 |
| 第五章 316 国道边坡失稳灾害预测 | 第42-63页 |
| 5.1 316 国道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基本思路 | 第42页 |
| 5.2 316 国道边坡稳定性主控因素及稳定级别 | 第42-44页 |
| 5.3 研究区边坡稳定性模糊评判 | 第44-62页 |
| 5.3.1 边坡模糊综合评判 | 第44-45页 |
| 5.3.2 模糊综合评判步骤 | 第45-55页 |
| 5.3.2.1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46-47页 |
| 5.3.2.2 隶属度的确定 | 第47-50页 |
| 5.3.2.3 各因子权重A 的确定 | 第50-54页 |
| 5.3.2.4 综合评判结果 | 第54-55页 |
| 5.3.3 研究区边坡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 第55-62页 |
| 5.4 边坡稳定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