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一、《诗经》学的成就 | 第12页 |
二、《诗》学思想的流变 | 第12-14页 |
三、周人的文化精神 | 第14-16页 |
四、《诗经》产生的礼乐文化背景 | 第16-20页 |
第一章 上古诗歌创作与《诗经》编辑成书过程中所体现的诗学思想 | 第20-59页 |
第一节 从诗歌产生和诗的创作看上古诗学思想的萌芽 | 第20-31页 |
一、诗歌的起源 | 第20-22页 |
二、诗的创作 | 第22-31页 |
1、上古歌谣创作 | 第22-24页 |
2、诗的创作 | 第24-31页 |
第二节 《诗经》编辑中所体现的诗学思想 | 第31-43页 |
一、诗歌的搜集与整理 | 第31-32页 |
二、孔子删《诗》说 | 第32-38页 |
1、关于孔子删《诗》的检讨 | 第32-36页 |
2、孔子删《诗》的真相 | 第36-38页 |
三、《诗经》的编辑中体现的诗学思想 | 第38-43页 |
1、《诗经》的编定过程 | 第38-41页 |
2、《风》、《雅》、《颂》的分与合 | 第41-43页 |
第三节 《诗》的分类与六义中体现的诗学思想 | 第43-59页 |
一、分类的标准 | 第44-46页 |
1、《毛诗》的分法——以内容为标准 | 第44-45页 |
2、孔颖达的分法——综合内容与表达方法为标准 | 第45页 |
3、朱熹的分法——以音乐风格为标准 | 第45-46页 |
二、六义诸说及其演变 | 第46-59页 |
1、风 | 第47-54页 |
2、雅 | 第54-56页 |
3、颂 | 第56-57页 |
4、赋、比、兴 | 第57-59页 |
第二章 春秋时期用《诗》和《诗》学思想的形成:用《诗》中的《诗》学思想 | 第59-98页 |
第一节 春秋时对《诗经》的认识 | 第59-68页 |
一、《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组成部分 | 第59-62页 |
二、《诗经》是对周代礼乐制度的反映 | 第62-64页 |
三、《诗经》是补察时政的手段 | 第64-65页 |
四、《诗经》是贵族子弟学习的教材 | 第65-66页 |
五、《诗经》是政治话语 | 第66-68页 |
第二节 《左传》、《国语》引《诗》 | 第68-82页 |
一、《左传》引《诗》的目的 | 第69-70页 |
二、《左传》引《诗》内容 | 第70-76页 |
三、《左传》引《诗》的方法 | 第76-77页 |
四、《国语》引《诗》 | 第77-78页 |
[附表一] 《左传》引《诗》方式表例 | 第78-80页 |
[附表二] 《国语》引诗表 | 第80-82页 |
第三节 《左传》赋诗 | 第82-87页 |
一、诗歌创作 | 第82页 |
二、即兴吟咏 | 第82-83页 |
三、礼仪赋《诗》 | 第83-84页 |
[附表三] 《左传》赋《诗》表例 | 第84-87页 |
第四节 燕、射赋《诗》用乐 | 第87-98页 |
一、燕礼、射礼与《诗》乐的关系 | 第87-88页 |
二、燕礼所用《诗》、乐 | 第88-92页 |
1、乡饮酒礼用《诗》 | 第88-89页 |
2、燕礼所用《诗》、乐 | 第89-92页 |
三、射礼用《诗》、乐 | 第92-94页 |
四、燕礼用《诗》用乐的变化及其在诗学史上的意义 | 第94-97页 |
[附表四] 燕、射用《诗》表 | 第97-98页 |
第三章 春秋时期《诗》学思想的展开:《左传》中的《诗》学思想 | 第98-114页 |
第一节 《左传》《诗》论 | 第98-107页 |
一、通论 | 第98页 |
二、论用《诗》之义 | 第98-100页 |
三、论《诗》本义 | 第100-101页 |
四、申说《诗》中大义——传体的滥觞 | 第101-102页 |
五、解《诗》——训诂的源头 | 第102-103页 |
六、断章解《诗》的传统 | 第103-105页 |
七、以史说《诗》——历史化的影子 | 第105-107页 |
第二节 季札论《诗》 | 第107-114页 |
一、关于《诗经》的顺序 | 第108-110页 |
二、《诗》乐一体的特征 | 第110-112页 |
三、政教化的特色 | 第112-114页 |
第四章 春秋时期《诗》学思想的成熟:孔子论《诗》 | 第114-129页 |
第一节 《论语》中的《诗》学思想 | 第114-118页 |
一、孔子思想 | 第114页 |
二、《论语》中的《诗》论 | 第114-118页 |
1、论《诗》功用 | 第114-116页 |
2、论《诗经》思想倾向 | 第116-117页 |
3、论《诗》乐风格 | 第117-118页 |
第二节 上博简《孔子诗论》 | 第118-129页 |
一、《孔子诗论》的时代、定名 | 第118-120页 |
二、《孔子诗论》内容 | 第120-127页 |
1、《孔子诗论》简文 | 第120-122页 |
2、论《诗》内容 | 第122-127页 |
三、《孔子诗论》的特点 | 第127-128页 |
1、系统化 | 第127页 |
2、以《诗经》文本为主 | 第127-128页 |
四、《孔子诗论》的地位 | 第128-129页 |
第五章 战国《诗》学思想的发展 | 第129-160页 |
第一节 七十子后学的《诗》学思想 | 第130-137页 |
一、《诗》学思想的学术背景 | 第130-132页 |
二、温柔敦厚的《诗》教说 | 第132-134页 |
三、《诗》、《书》、礼、乐为道之四术 | 第134-137页 |
第二节 《孟子》《诗》学思想 | 第137-146页 |
一、孟子学术思想 | 第137-138页 |
二、"《诗》亡而后《春秋》作"说 | 第138-141页 |
三、"以意逆志"说 | 第141-143页 |
四、"知人论世"说 | 第143-144页 |
五、以《诗》证实史的说《诗》实践 | 第144-145页 |
六、《孟子》《诗》论对后世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第三节 《荀子》《诗》学思想 | 第146-155页 |
一、荀子生平和学术思想 | 第146-147页 |
二、《荀子》论《诗》 | 第147-152页 |
1、"隆礼义而杀诗书" | 第147-148页 |
2、"《诗》言是其志也" | 第148-149页 |
3、"《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 第149-151页 |
4、"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 | 第151页 |
5、"善为《诗》者不说" | 第151-152页 |
三、《荀子》引《诗》 | 第152-153页 |
四、《荀子》《诗》论对后世的影响 | 第153-155页 |
第四节 其他诸子的观点 | 第155-160页 |
一、墨家的非乐 | 第155-156页 |
二、道家对礼乐虚伪性的揭露 | 第156-158页 |
1、以自然为美 | 第157页 |
2、反对用仁义礼智破坏人性 | 第157-158页 |
三、法家重实用,反《诗》、《书》 | 第158-160页 |
结束语 | 第160-16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2-166页 |
后记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