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IPv6协议概况 | 第12-14页 |
·IPv6的产生背景 | 第12页 |
·IPv6协议的优点 | 第12-13页 |
·IPv4到IPv6的过渡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IPv6过渡阶段技术研究 | 第16-23页 |
·过渡技术概况 | 第16-18页 |
·双协议栈技术 | 第16页 |
·协议翻译技术 | 第16-17页 |
·隧道技术 | 第17-18页 |
·主要的隧道技术简介 | 第18-20页 |
·配置隧道 | 第18页 |
·Tunnel Broker | 第18页 |
·自动隧道 | 第18-19页 |
·ISATAP | 第19页 |
·Teredo隧道 | 第19-20页 |
·6to4隧道研究 | 第20-23页 |
·6to4地址格式 | 第20-21页 |
·6to4网络组成 | 第21-22页 |
·6to4网间的通信 | 第22页 |
·6to4网与非6to4网的通信 | 第22-23页 |
第三章 NAT技术及netfilter/ipltables框架 | 第23-30页 |
·NAT原理 | 第23-24页 |
·NAT的分类 | 第24-26页 |
·源NAT与目的NAT | 第24页 |
·静态、动态NAT和端口NAT | 第24-25页 |
·克隆NAT与对称NAT | 第25-26页 |
·Netfilter/iptables框架 | 第26-30页 |
·Netfilter概述 | 第26页 |
·数据包流经netfilter的过程 | 第26-28页 |
·使用iptables进行数据包选择 | 第28-29页 |
·排队数据包到用户空间 | 第29-30页 |
第四章 NAT与隧道技术的兼容性研究 | 第30-42页 |
·基本NAT与隧道技术的兼容性研究 | 第30-35页 |
·配置隧道 | 第30-33页 |
·Tunnel Broker | 第33页 |
·内嵌IPv4地址的隧道 | 第33-35页 |
·NAPT与隧道技术的兼容性研究 | 第35-41页 |
·思科路由器的处理方式 | 第36页 |
·华为路由器的处理方式 | 第36-38页 |
·Windows 2003 server的处理方式 | 第38页 |
·Linux的处理方式 | 第38-40页 |
·实验总结 | 第40-41页 |
·总结分析 | 第41-42页 |
第五章 隧道穿越NAT方案的设计 | 第42-50页 |
·方案的设计思路 | 第42页 |
·方案的总体设计 | 第42-44页 |
·6to4数据包的地址翻译 | 第44-46页 |
·无状态翻译机制 | 第44-45页 |
·6to4地址格式的扩展 | 第45页 |
·翻译规则 | 第45-46页 |
·对扩展报头的处理 | 第46-47页 |
·文件传输协议与本方案的兼容性分析 | 第47-48页 |
·方案的优缺点分析 | 第48-50页 |
第六章 方案的实现与测试 | 第50-62页 |
·Linux下的具体实现 | 第50-55页 |
·实现方案 | 第50页 |
·Libipq库 | 第50-51页 |
·方案实现流程 | 第51-52页 |
·报头校验和的计算 | 第52-54页 |
·对跳限制(Hop Limit)字段考虑 | 第54-55页 |
·实验平台的建立与配置 | 第55-56页 |
·系统的测试 | 第56-60页 |
·内网中的通信测试 | 第56-57页 |
·内网到外网的通信测试 | 第57页 |
·外网到内网的通信测试 | 第57-58页 |
·系统延时的测试与分析 | 第58-59页 |
·系统吞吐量的测试 | 第59-60页 |
·方案部署的一点思考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实验环境主机配置信息 | 第67-69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