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1 前言 | 第11-16页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 第14-15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文献述评、理论准备与分析框架构建 | 第16-54页 |
·基本概念与基本假定 | 第16-21页 |
·可持续发展 | 第16页 |
·可持续农业 | 第16-17页 |
·循环经济 | 第17页 |
·关于环境特性的假设 | 第17-18页 |
·关于经济人的假设 | 第18-21页 |
·和谐生态 | 第21页 |
·关于可持续农业的研究文献述评 | 第21-33页 |
·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 | 第21-22页 |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国内外对可持续农业的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关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农业研究进展的评估 | 第32-33页 |
·理论准备:从宇宙飞船经济学理论到循环经济理论 | 第33-44页 |
·宇宙飞船经济学理论 | 第33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33-3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4-35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35-44页 |
·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44-50页 |
·循环经济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而兴起 | 第44-46页 |
·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 | 第46-49页 |
·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49-50页 |
·分析框架构建 | 第50-54页 |
·SCP 范式:一个简要评述 | 第50-51页 |
·理论分析框架:资源特性—战略选择—经济绩效 | 第51-54页 |
3 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绩效与面临问题分析 | 第54-86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特性 | 第54-62页 |
·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 第54-57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特性 | 第57-58页 |
·广东省农业资源现状及分析 | 第58-62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 | 第62-65页 |
·中山模式:现代基塘、渔农综合经营模式 | 第62-63页 |
·东莞模式:生态旅游农业模式 | 第63-64页 |
·罗定模式:山区立体生态经营模式 | 第64页 |
·省农科院模式:科技创新示范带动模式 | 第64-65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绩效 | 第65-67页 |
·中山模式的经济绩效 | 第65-66页 |
·东莞模式的经济绩效 | 第66页 |
·罗定模式的经济绩效 | 第66-67页 |
·省农科院模式的经济绩效 | 第67页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 | 第67-74页 |
·评价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第67-71页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71-72页 |
·评估模型 | 第72-74页 |
·对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估 | 第74-81页 |
·评价对象确定 | 第74-75页 |
·数据来源 | 第75-77页 |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77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7-81页 |
·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81-84页 |
·区域、县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 | 第81-82页 |
·农业基础地位下滑,耕地资源大量减少 | 第82页 |
·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且后继乏人 | 第82页 |
·农业科技水平低下 | 第82-83页 |
·对农业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不力 | 第83页 |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4 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区域分析 | 第86-115页 |
·珠江三角洲的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深圳市为例 | 第86-93页 |
·深圳市资源条件与农业发展现状 | 第86-89页 |
·深圳市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 | 第89-92页 |
·深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第92-93页 |
·东西两翼的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以阳西县为例 | 第93-100页 |
·阳西县资源条件与农业发展现状 | 第93-97页 |
·阳西县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 | 第97-99页 |
·阳西县经济绩效分析 | 第99页 |
·阳西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第99-100页 |
·山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河源市灯塔盆地为例 | 第100-113页 |
·灯塔盆地资源条件与农业发展现状 | 第101-105页 |
·灯塔盆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 | 第105-110页 |
·灯塔盆地经济绩效分析 | 第110-111页 |
·灯塔盆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5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115-124页 |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简介 | 第115-116页 |
·美国农业发展概况 | 第115页 |
·美国农业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115-116页 |
·主要措施 | 第116-118页 |
·开展持续农业理论研究和教育 | 第116-117页 |
·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 第117页 |
·推进持续农业的实践 | 第117-118页 |
·创建高效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 第118页 |
·美国实施持续农业的成就 | 第118-119页 |
·经验与启示 | 第119-122页 |
·经验 | 第119-121页 |
·启示 | 第121-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6 循环经济型——江高优质黄鸡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124-140页 |
·项目背景 | 第124-125页 |
·资源条件与发展制约因素 | 第125-129页 |
·企业资源条件 | 第125-127页 |
·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127-129页 |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 | 第129-134页 |
·发展定位 | 第129页 |
·发展战略 | 第129-132页 |
·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 | 第132-134页 |
·总体实施方案 | 第134-136页 |
·优质黄鸡标准化安全养殖体系 | 第134-135页 |
·饲料生产体系 | 第135页 |
·禽畜产品综合加工区 | 第135页 |
·废弃物及副产品综合利用体系 | 第135页 |
·物流与营销体系 | 第135页 |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 | 第135-136页 |
·取得的经济绩效 | 第136-137页 |
·经济效益 | 第136页 |
·社会效益 | 第136-137页 |
·生态效益 | 第137页 |
·经验与启示 | 第137-139页 |
·谋求政府支持,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 第137-138页 |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规范管理制度 | 第138页 |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企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 第138-139页 |
·贯彻循环经济原则,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第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7 推动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第140-153页 |
·发展的基本趋势 | 第140-144页 |
·技术发展趋势:农业高新技术化 | 第140-141页 |
·开发发展趋势:食品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农业、都市农业 | 第141-143页 |
·一个新领域:观光农业 | 第143-144页 |
·推动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144-147页 |
·树立人与自然、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 | 第144页 |
·实施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 第144页 |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 第144-145页 |
·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创汇农业 | 第145-146页 |
·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 | 第146页 |
·根据广东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策略 | 第146-147页 |
·实现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 第147-152页 |
·要提高对实施循环经济与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 第147页 |
·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 第147-148页 |
·推动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 | 第148-149页 |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外向农业 | 第149-150页 |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切实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 第150-151页 |
·促进可持续绿色消费 | 第151页 |
·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第151-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153-157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53-155页 |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2页 |
Abstract | 第162-165页 |
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及科技奖励情况 | 第165-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