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来自流体包裹体和水岩反应实验的证据

第一章 前言第1-21页
 第一节 会泽铅锌矿床概述第11-12页
 第二节 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研究现状第12-15页
 第三节 选题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第15-18页
  一、原有研究不足与选题依据第16-18页
  二、选题的目的、意义第18页
 第四节 课题研究内容和完成的工作量第18-21页
  一、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19页
  二、完成的工作量第19页
  三、论文章节简述第19-21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第21-31页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第22-25页
  一、地层第22-23页
  二、构造第23-24页
  三、岩浆活动第24页
  四、区域金属矿产第24-25页
 第二节 矿床地质特征第25-31页
  一、矿区地层第25-26页
  二、矿区构造第26-27页
  三、岩浆岩第27页
  四、矿体特征第27-29页
  五、矿石特征和围岩蚀变第29-31页
第三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第31-43页
 第一节 流体包裹体的显微岩相学特征第31-33页
  一、矿物中包裹体岩相学特征第31-32页
  二、包裹体类型及其特征第32-33页
 第二节 温度研究第33-38页
  一、均一温度和成矿阶段划分第33-35页
  二、压力校正第35-38页
 第三节 包裹体成分及盐度第38-39页
  一、包裹体内流体液相、气相成分第38-39页
  二、包裹体内流体盐度第39页
  三、包裹体内流体密度第39页
 第四节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计第39-41页
  一、成矿压力和沸腾现象第39-41页
  二、成矿深度第41页
 第五节 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水-岩相互作用实验研究第43-76页
 第一节 水-岩相互作用实验概述第43-47页
  一、水-岩相互作用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第44-45页
  二、水-岩相互作用实验研究现状第45-47页
 第二节 水-岩相互作用实验第47-50页
  一、实验设计依据第47-49页
  二、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第49-50页
 第三节 实验样品的提取与检验第50-52页
  一、实验后样品的初步检验第50-51页
  二、实验后样品的提取第51-52页
 第四节 水-岩反应中的微量元素迁移规律第52-59页
  一、水-风化峨眉山玄武岩反应中的微量元素第53页
  二、水-肉红色白云岩反应中的微量元素第53-56页
  三、水-其他岩石反应中的微量元素第56-59页
 第五节 水-岩反应中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第59-68页
  一、水-风化峨眉山玄武岩反应中的稀土元素第60-61页
  二、水-肉红色白云岩反应中的稀土元素第61-64页
  三、水-其他岩石反应中的稀土元素第64-68页
 第六节 影响微量元素迁移的因素第68-75页
  一、岩石类型第68-70页
  二、实验温度第70-71页
  三、实验压力第71-72页
  四、样品粒度第72-74页
  五、溶液盐度第74-75页
 第七节 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成矿流体来源第76-93页
 第一节 流体包裹体证据第76-79页
  一、包裹体均一温度第76-77页
  二、流体包裹体成分第77-79页
 第二节 水-岩相互作用中的稀土元素证据第79-81页
  一、REE特征第79-80页
  二、成矿流体来源第80-81页
 第三节 锶同位素证据第81-84页
 第四节 氢、氧同位素计算第84-88页
  一、氢氧同位素组成第84-85页
  二、水-岩反应的初始值第85-86页
  三、计算结果及讨论第86-88页
 第五节 成矿物质来源第88-92页
  一、地层成矿金属元素第88-89页
  二、水-岩反应第89-92页
 第六节 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成矿元素迁移和沉淀机制探讨第93-118页
 第一节 矿化时间和成矿温度研究第93-96页
  一、矿化时间第93-94页
  二、成矿温度第94-96页
 第二节 酸碱度研究第96-102页
  一、pH值的定义和影响溶液pH值的因素第96-98页
  二、常见成矿溶液pH的测量方法及缺陷第98-99页
  三、会泽矿床成矿时溶液的pH值第99-102页
 第三节 硫逸度和氧逸度第102-104页
  一、氧逸度第102-103页
  二、硫逸度第103-104页
 第四节 成矿金属元素的迁移方式和沉淀机制第104-109页
  一、成矿金属迁移形式第104-105页
  二、会泽铅锌矿床成矿金属的迁移机制第105-107页
  三、矿床的沉淀机制第107-109页
 第五节 成矿流体浓缩机制探讨第109-112页
  一、成矿流体沸腾的证据第109-110页
  二、讨论第110-112页
 第六节 矿床成因模式和成因类型第112-114页
  一、成因模式第112-113页
  二、矿床成因类型第113-114页
 第七节 关于白云岩的成因问题第114-116页
 第八节 小结第116-118页
第七章 结论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5页
致谢第135-137页
图版第137-138页
个人简历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芪多糖和黄芩甙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和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求解大型稀疏线性方程组算法研究